红面、长髯、绿长袍,败走麦城的关羽,是怎么走上“封神之路”的?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红面、长髯、绿长袍,败走麦城的关羽,是怎么走上“封神之路”的?


文·王淼
提起关羽这个名字,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桃园结义、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些传奇的故事,想到的是一个被供奉于地方坛庙中的神祇,是一个傩戏和各类地方戏剧中的传奇人物。
关羽这个名字,既意味着武艺高强、战功赫赫,同时也是与“忠诚”“正义”“守信用”“重承诺”等这些优秀的个人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毫无疑问,我们对于关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得自于《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让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让关公、关帝、关圣这些封号显得持之有故、顺理成章。在很多人眼里,民间社会之所以能够接受关公封神,《三国演义》的影响应该至关重要。
事实当然不会如此简单,我们知道关羽是人,不是神,他是《三国志》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但也只是如此而已。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将领,公元219年,关羽兵败麦城,被吴军俘杀,随后即走上了漫长的封神之路——从关羽,到关公;从关帝,到关圣,渐而成为影响广泛的民间神祇,接受民间大众的供奉和膜拜。
关羽封神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其演变的背后显然有着某种社会环境和人文需求的支撑,荷兰汉学家田海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既是一部追寻关羽封神之路的著作,也是一部解析关羽的故事建构,乃至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源流及其演变的作品。
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讲述了关羽成神的过程,同时也对这一过程本身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论证。
审视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与关羽的宗教形象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后者虽然与前者大相径庭,却已经化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它们自身就凝成了历史。诚如田海所言,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即是去梳理这些故事的来源,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揭示出地方社会的焦虑,精英阶层和普通人的关切,乃至居于深宫中的帝王们的忧虑,以至更进一步地理解在共同历史背景中被建构的地方认同。
通过研究关公的封神之路,田海认为,促成关羽崇拜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传统,因为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羽崇拜已经颇具规模,并影响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在关羽的封神之路上,恰恰是地方性的口头文化传统影响了《三国演义》的创作,而并非《三国演义》促成了关羽崇拜的传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