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批判性思维从拥有信息到拥有知识(3)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阿普尔(Michael W. Apple)、吉鲁(Henry Giroux)等批判教育学者提出,要真正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反思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即教授的是谁的知识,这是由谁以何种方式决定的,以对现实教育不公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敢于将这样一种洞见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比如把这些弱势社群所积累的文化和经验视为一种“知识基金”,作为课程和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还要通过培养批判素养为学生赋权增能,在未成熟的心灵中埋下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种子,使这些未来公民能够批判地观察社会,在必要时有勇气和能力维护正义以及推动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道路,自弗洛伊德事件以来,美国加强了强调共同核心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很多州颁布法令禁止公立学校教授“批判种族理论”以及使用其他非主流叙事的阅读材料,比如基于印第安人或黑人的视角书写的历史材料,这都显示了在学校教育中发展批判素养将会面临的强大阻力。
4.通过知识塑造的虚假美国
发展批判素养是建立一个道德、理性和开放的社会的基础。核心知识的倡导者认为,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共享相同的文化素养、知识和语言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和身份。但如果缺乏批判素养,仅通过将特定的知识与话语神圣化,通过某种宏大叙事来塑造意识形态,以此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与控制的目的,那么教育很容易成为滋长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温床。更甚的是,很多文化观念或“知识”本身是建立在偏见或歪曲的事实之上。
保罗描述了美国教育经常向学生灌输的一些带有偏见的主流文化观念和话语:美国是受上帝眷顾的“山巅之城”——在国内,美国是最自由的,并且提供了最大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追逐自己的“美国梦”;在国外,美国是热爱和平与支持人权的文明灯塔,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干预”只是为了帮助那些被独裁统治的人建立一个更民主的政府,即便这些人尚未觉醒和理解民主的好处。这些观念和话语被新闻媒体进一步放大,并深深地植根在美国人的头脑中,造就了一个自大、好战和轻视他国的美国。当这些基于偏见的文化观念被当成是真理、不加批判地接受,那么学生就很可能沦为被政治力量随意利用和操纵的工具。
诚然,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文化观念建立在偏见、误解、仇恨或刻板印象之上,它们也很可能是构成某种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大多数人也习惯于顺从群体所施加信念、规范和行为方式,因为这是在群体中生活最安全和舒适的方式。但如保罗所言,文化观念并非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在维持群体中心思维与追求独立良知之间取得平衡。只有具备批判素养,我们才能够把有偏见的部分从我们的思维中分离出来,超越自己所属的群体去思考。随着社会整体批判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拒绝盲从,并批判地检视这些落后观念,它们就会逐渐被人们从社会的文化词典上移除,人们也会对哪些价值和信念真正值得追求形成新的共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道德和理性水平得以提升,身份认同的内涵得以更新,社会也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