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导读】文学研究者怎样减少职业的倦怠,不去怀疑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呢?2018年出了四本书的吴晓东教授说,可以“漫读”经典。“阅读”是一门学问,事关读书人的德性,更是教师学者的职业伦理。近日,《文汇学人》特约李浴洋(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静(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吴晓东教授进行了访谈,本刊将分上下两期推出。
作为“生活方式”的“漫读”
文汇报:2018年您有四部新著——《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废墟的忧伤:西方现代文学漫读》《如此愉悦,如此忧伤:20世纪文学经典漫读》与《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问世。其中,前三部犹如一个系列,皆以“漫读”为题,而您在书中讨论的对象,大都可以计入“文学经典”的行列。我们今天的访谈,便主要围绕这三部进行。
我们注意到,其实您的第一部个人著作  《阳光与苦难》(1999)便是一本典型的“中西现代文学漫读”之书。此后的《文学的诗性之灯》(2010)同样也可以置于这一序列当中。收录在这些著作中的文章,大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而是介于“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具有美文性质的学术随笔。大概是从《漫读经典》(2008,《如此愉悦,如此忧伤》即该书增订版)开始,您有意使用“漫读”这一概念指称自己的此类写作。在我们看来,您的这一选择——包括对于“漫读”这一概念的使用——是十分自觉的。
您在《漫读经典》的“后记”中说:“漫无目的地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偶有所悟,就草成文字。”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您对于“漫读”所下的为数不多的定义。那么,能否首先请您解释一下究竟何为“漫读”?“漫读”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漫读”何以成为您最为重要的工作领域甚至生活方式之一?
吴晓东:如果可以把“漫读”理解为一种阅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的话,我想把它追溯到本科阶段的阅读,一方面的确是漫无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完全出于兴趣和热爱,没有什么功利性的考虑,就像王国维视艺术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我之关系”一样。尤其是经典作品,更需要那种尽可能“超然”的,祛除了功利心的“漫读”,也许反倒贴近今天所谓的“通识教育”的精髓,起的是为毕生的素质打底子的功用,有助于培养真正的文学趣味。
后来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成了我的职业,“漫读”的纯粹性就大打折扣,但仍然想与专业学术研究拉开点距离,想强调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不那么正襟危坐如临大敌。也只有这样,“漫读”才可能成为相对恒常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生活方式”的经典漫读所不应缺少的是审美的愉悦感。对经典的批评阐释也同样可以如此。比如伊格尔顿在《文学阅读指南》中强调的就是:看似深奥的文学分析也“可以是快乐的”。约翰·凯里在《阅读的至乐》中也称自己选择图书的标准“就是纯粹的阅读愉悦”。也许,“快乐”、“愉悦”最终构成了“阅读”的最低但也同时是最高的标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