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漫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快乐和愉悦,真正的中外经典更多带给你的是忧伤的阅读体验。而“忧伤”可能不仅不与“愉悦”感相矛盾,在某种意义上,阅读的忧伤体验是更高级的愉悦。
而我喜欢的那种“文学研究”以及“文学批评”,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在“漫读”的基础上的,否则硬着头皮去做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肯定是缺乏愉悦感的,偶一为之尚可,长此以往肯定让人徒增职业的倦怠,甚至因此会怀疑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文汇报:《梦中的彩笔》与《废墟的忧伤》作为您的“漫读”系列的两部新作,分享了同一篇代序——《“阅读的德性”》。而您在文中不仅引用了学者张辉的观点——“如何阅读是知识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还勾勒了一条文学“阅读学”/“阅读史”的线索:其中既有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等人关于“文学阅读”的著作,也包括洪子诚的《阅读经验》(洪老师在这一领域值得关注的著作还有《我的阅读史》与《读作品记》)。您似乎是在有意接续这一文学“阅读学”/“阅读史”的传统,是这样吗?如果是的话,您的“漫读”理论与实践,在这一谱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更进一步来说,“漫读”之于“文学阅读”的主要经验又是什么?
吴晓东:你概括得不错,“阅读”的确既是一门学问,也事关读书人的德性。你勾勒的从伊格尔顿到翁贝托·埃科、哈罗德·布鲁姆,再到洪子诚先生的“阅读学”谱系的确是我渴望跻身其中的,他们抵达的阅读境界也是我心向往之的,既有典范化的具体阅读实践,也可以生成一些值得进一步阐发的关于阅读的理论。比如你提到的洪子诚老师近年出的几本书,“阅读”都是其中的关键词。这几本书不仅仅呈现了个人化的阅读历史和洪老师所代表的那一辈教师型学者的阅读经验,在我看来也提供了值得总结的“阅读观”,也就是说,它们是关于“阅读”本身的书。对教师和学者来说,阅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构成了职业伦理。但是对文学阅读有着像洪老师这种自觉的学者,在中国还是较为稀缺的。所以通过总结像洪老师这种专业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可以讨论人文学者怎样审视自我、主体,以及人文学者如何通过阅读与历史建立关联性等更具哲学意义的命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