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3)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而洪子诚的“阅读史”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考察中国学院知识分子在共和国历史中积淀的世纪性的情感、记忆乃至“精神遗产”,另一方面对我们思考经典阅读和文学教育的问题,也提供了一个专业读者的珍贵案例。我最看重的是文学阅读在洪老师那里表现为一种对自我的持续的省思,“自我”的建构在洪老师那里就有对人生岁月的“阅读”所留下的一种长久性的时间刻痕。这就是文学经典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历史性、持续性或者说过程性,以及某种未完成性。文学作品在阅读环节的未完成性,是“阅读”过程本身具有本体性的特征。
我的所谓“漫读”当然还称不上理论,但我所景仰的,正是洪子诚老师的这种阅读姿态,而“漫读”之于我的“文学阅读”的一点体会,我也想借助于对洪老师阅读经验的阐释加以说明。洪老师的几本书,探索的是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阅读生涯,这种探索是非常自觉的,而且有极具个人性的情感方式和观照视角,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的是一种真正个人化的阅读是如何在漫长的时光中塑造了一颗对世界既有温情又保持审慎距离的阅读心灵。洪老师描述自己从中学时代到80年代,一共读过三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次带来的都是“很不相同的体验”,“当初那种对理想世界的期待和向往,那种激情,逐渐被一种失落、苦涩的情绪所代替”;而60年代初期读契诃夫则带给他一种  “新的感性”,带来“那种对细节关注,那种害怕夸张,拒绝说教,避免含混和矫揉造作,以真实、单纯、细致,但柔韧的描述来揭示生活、情感的复杂性的艺术”。
所以洪老师很看重契诃夫的遗产。在《“怀疑”的智慧与文体:契诃夫》一文中,洪老师认为:在契诃夫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值得关注的是一种适度的、温和的“怀疑的智慧”——怀疑他打算首肯、打算揭露、批判的对象,但也从对象那里受到启示,而怀疑这种“怀疑”和“怀疑者”自身。这就是一种多重的“怀疑”态度,尤其是指向自身的怀疑。这段话也可以看成是洪老师的夫子自道。洪老师的文学阅读甚至文化性格中,也有一种适度的、温和的“怀疑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洪老师是阅读学中的哈姆雷特,对文学持有信仰意义上的皈依感,这种皈依感和信心既来自于对历史的洞察,也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但洪老师对文学的认知也非常历史化,这种历史化,就体现在他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而是始终探讨文学如何在历史中生成其意义也限制其意义,时时在探讨文学阅读的边界,也不断地怀疑文学的位置,这种对文学的质疑也构成了他自我怀疑和反思人生的一部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