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6)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唐伟这番话点到了我的软肋,看穿了我的文学理念背后的学院精英立场。或许从我当年本科读书时喜欢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起,就从未考虑过文学的大众化和平民性,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普通读者的意识。近来偶尔关心一下今天的普通读者的阅读境况,发现我们所谓的文学经典都不在他们的阅读之列,读的都是在我看来不入流的与经典一点关联都没有的流行读物。有的文学研究者就难免产生痛心之感。这是不是也与专业研究者的失位以及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的疏离有关?因此,唐伟的批评使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文学阅读以及关于文学经典的判断。而“普通读者”的范畴启示我们关注那些大众中的“读经典者”。而落实在自己的经典文学的阐释环节,则需要与貌似高深的专业学术研究有所区隔,文章应该尽量写得有可读性和感受性,尤其应该注意在经典阐释的过程中带入当下的生存境遇的参照性,所谓参照不是说一定要把现实关怀直接带入经典解读,而是尽可能挖掘经典作品中与当代人的心理感觉、情感结构、现实境况、未来远景更有相关性的视野。
而在教学实践中带入现实经验的具体性,相对会更容易一些。
文汇报:在您的论述中,“阅读”不仅是一种“技艺”与“修养”,更是一个读书人,特别是文学研究者的“德性”与“职业伦理”。具体到“文学教育”的范畴中,您曾经指出,当下“文学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学到了一套套的话语和理论,而艺术感受力、对经典的判断力以及纯正的文学趣味却丧失掉了”(《漫读经典·后记》)。而在《梦中的彩笔》与《废墟的忧伤》中,您也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目前“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大概都与“阅读”在“文学教育”中的“缺席”有关。根据您在其他一些访谈中的论述,您是相信“经典阅读”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部分改变这一状况的。那么,能否请您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教学经验,谈一下“经典阅读”的有效性何在,还有在当下的“文学教育”中重建“经典阅读”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一努力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吴晓东:我想延续前面的通识教育的话题回应你这个问题。我理解的通识教育首先是经典作品的教学,把对经典的阅读落实到每个学生必修课的实践之中,并且用讨论班的方式让学生对经典直接发言。我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即试图从经典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语言、审美等方面来综合设计,引导学生感受一些更为纯正的文学理念和审美观念。通识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重要的面向就是人文素质,而文学素养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文学教育担负着如何养成更为纯粹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趣味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在经典文学里有一些更为纯正的,更不可替代的,更永恒的因素。而缺乏经典阅读的读者可能会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比如对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好的电影就缺少一点认知和判断的能力。蔡元培先生曾经试图用美育代宗教,他对于美育的重视,就可以看成是使人文素质得以落实的一种途径,背后是一种作为文化精神甚至人文信仰的审美范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