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口“挖泥土”,给芦苇建“玻璃房”(3)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走在木栈道上,科研人员说,他们长期监测发现,黄河三角洲里芦苇“喜欢”生活的地方地下水水位一般低于0.6米,而其他两种典型植被翅碱蓬、柽柳适宜的地下水水位分别低于1米、2.2米。这有什么意义?“只有摸清了这些植被的生活规律,才能在以后的生态修复时合理布局。”海地所研究员赵广明的回答言简意赅。
穿行百余米,终于来到一处相对宽阔的空地,一个八角形的玻璃房映入眼前,这是海地所2018年为芦苇修建的“玻璃增温房”,在黄河三角洲一共有6个。“按照全年平均温度来说,玻璃增温房里的温度比外面高0.8摄氏度,这样就可以研究在全球变暖环境下芦苇的生存状态、湿地的生态功能变化。”赵广明表示,除了黄河三角洲外,他们还在辽河三角洲、盐城滨海湿地布设了该原位被动增温试验装备,在全国属于首创。

在黄河口“挖泥土”,给芦苇建“玻璃房”


在玻璃增温房旁边测量芦苇长度
盐沼湿地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储碳空间和固碳能力。依托系列布局,海地所在我国北方盐沼湿地碳汇调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跑地位。“一般而言,陆地植物死亡后,其固定的大部分碳又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而滨海湿地的芦苇枯萎后,落叶会在潮汐作用下被埋藏在沉积物中,并随着海平面上升促使有机碳持久保存,在百年到上万年尺度上处于稳定埋藏状态。”赵广明补充说,眼下,他们正谋划在玻璃增温房内布设主动增温设施,精准控制温度,监测研究芦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固碳能力的变化,更好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玻璃增温房一旁,海地所布设的风速仪、测温仪等设备同样惹人注目,这些设备每天可以监测风力、风速、温度等46个参数,并实时回传到青岛大数据中心,在长时间尺度上反映着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化。
“基础性、公益性的调查相比很多‘短、平、快’的市场项目,更需要‘长期主义’,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我们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从野外回到宾馆,科研人员的肺腑之言还在耳边回响。换洗衣服时,记者忽然发现自己手背上、脚踝上、脖子上不知何时已被蚊子叮咬了好几个包。这时忽然想起科研人员的“全副武装”,有人只把一双眼睛露在外面,是多么富有经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