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口“挖泥土”,给芦苇建“玻璃房”(4)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方案
放眼全国,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展调查研究,只是海地所的一个区域性工作。2006年以来,海地所相继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野外观测站”、“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野外观测站”和“盐城滨海湿地野外观测站”,这三个观测站共同组成了“中国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观测站”。依托于此,海地所全面开展不同纬度带滨海湿地的水文、土壤、大气、生物的监测工作。
“早在2002年,时任海地所所长刘守全就关注到海岸带湿地的重要性。2003年,海地所设立了所长基金开启湿地研究。”海地所研究员叶思源介绍,2006年,海地所开始实施第一个国土大调查项目“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地质调查”,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早开展的湿地综合调查项目,建立了技术方法体系,为后续滨海湿地调查研究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黄河口“挖泥土”,给芦苇建“玻璃房”


筛捡出泥土样品中的海洋生物
“起步早、起点高、系统全面”是海地所开展湿地地质调查的特点。在“中国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观测站”的基础上,2019年,海地所获批建设“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围绕水-土-气-生多圈层开展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实现湿地调查由传统的环境地质调查向生态地质调查的提质升级。可以说,系统全面开展我国北方滨海盐沼湿地调查研究,海地所走在国内前列。
“当前,我们正围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署,系统开展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研究 ,聚焦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如降污减排、防灾减灾、缓和气候变化以及碳汇资源,系统评价湿地生态价值与脆弱性,并基于调查研究成果,提出湿地滩区生态保护修复解决方案,服务国土空间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叶思源说。
近年来,虽然黄河水沙减少,但在丰水期,仍有较多的水量和泥沙注入海中。充分利用好这些水资源,能够有效解决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问题。“现代黄河三角洲于1855年以后形成,至今只有160多年历史。黄河三角洲古河道与现行河道易于连通,地质条件适宜蓄水。据估算,古河道疏通后的蓄水空间约为3.2亿方。建议打通古河道,利用古河道生态蓄水功能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海地所近日编制完成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图集》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对策建议》如此介绍。该两本书籍将于近期移交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