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源」抗战时期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认知的转变——以《总汇新报》为主的分析(6)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通过观察,记者认为融洽的军民关系是八路军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的关键,“因为物资待遇的平等,所以都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除了生活朴素和民主平等之外,华侨记者还目睹了战场上朱德指挥的镇定和从容。记者在距离战场不远的一个指挥所采访。“除了室内电话铃声频频使得有些紧张外,满院子的是少年的嬉笑声,感觉到如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今天将军穿了一套青布的中山装,他朴素如农夫,慈祥若老媪”。华侨记者认为,朱德“简单、诚实、有决断”,对于中国的抗战,朱德充满自信,“动员全民战争,前后方打成一片”,与此同时,记者感受到了他的乐观,“他的声音很低,很沉重,他的句子很短,很简明,这伟人的脸上,不时的发出真挚的笑”。
三、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延安:中国革命的“耶路撒冷”
一位曾在延安采访的华侨记者认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耶路撒冷”。延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经济极为落后。根据国共协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由中国共产党管理。抗战爆发后,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国民政府对延安的恶意宣传也传入新马华侨社会。新马华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神秘和神奇”的延安,他们对延安的了解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华侨记者的实地观察、在延安求学或从军的华侨的切身体会以及陈嘉庚等社团领袖对延安的考察。
(一)华侨记者对延安的体验及印象
华文报纸是新马华侨获取祖国抗战消息的重要渠道。为满足新马华侨对祖国抗战信息的需求,新马华侨记者设法前往延安进行采访,他们是延安治理的见证者,并把自己对延安的观感传达给新马华侨。
1938 年2 月14 日,《总汇新报》刊登《八路军在肤施之边区政治实况》一文。该文系“华侨战地记者团”记者在延安的采访。首先,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延安恶劣的生存环境,“经过三日之山岭路途,沿途备受风雪,双足几不能行动”。让记者“惊讶”的是延安的艰苦的居住条件,“市内人民及学生,大都生活在穴居中 ”;其次,让“见者极为动容”的是农民的“课税均停收”,农民与政府关系融洽,“所遇农民莫不喜形于色”,记者认为,延安政府“经济上施行平等,其管理尤为得法”。此外,边区政府的官民平等还体现在薪水方面,“政府职员最高月薪不过5 元,毛泽东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各5 元”。
除了对政府的民主管理充满赞赏之外,延安边区的民众日常生活,也引起华侨记者的兴趣。该华侨记者认为对延安治理较为了解,“我对延安不能没有深刻的印象,曾生活几个星期”。因此,其对延安的观察和认识具有代表性:首先,他认为对延安实行的官民平等的政策贯彻有效,不是流于表面,延安“使人感觉特别的是,他们没有阶层身份的态度存在,长官与战士同等待遇,同甘共苦,看不出长官的架子”;其次,严格的纪律确保行动井然有序,“他们的行动是根据纪律进行的,称为‘铁的纪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