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源」抗战时期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认知的转变——以《总汇新报》为主的分析(8)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新马商业社会,一切以金钱衡量。因此,初来延安的华侨学生对“学生几乎没有报酬但乐意为民族抗战”颇为不解,但当其了解延安的物资匮乏之后,他们逐渐理解了学生的行为,“他们是不爱钱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是去做救国工作,派到敌人的后方或是各省市农村去”。
延安的集体化和军事化生活也给华侨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来亚怡保华侨林刚中在“青训班”学习。青训班“一切都军事化”,其告知南洋亲人其在延安的生活,“这里是团体活动,不是个人行动,我们的先生站着教,我们学员站着听,站着写笔记,最多是蹲在地上,这封信是放在手上写的”,其还告知延安生活之苦,“天气很冷,洗面的汤水泼出去,马上结成了一块冰”。在信中,其难掩对南洋家人的思念之情,“想起我年老的妈妈和弟兄们,已经是三个除夕没见面了”,但其喜欢延安的“独特”生活,认为“这儿一切都是新的,这儿是一个新世界”。
(三)陈嘉庚对延安的印象
如果说前往延安的华侨记者和求学华侨是普通侨众的观感,那么陈嘉庚的延安观感则代表了新马侨领的看法。作为新马华侨社会侨领,陈嘉庚一直支持国民政府领导中国抗战,但其对国民政府的支持是基于对蒋介石的信任,陈嘉庚“是为整个中国着想,而不是为蒋介石个人”。因此,1940年之前,陈嘉庚对中共的看法深受国民政府的影响,尽管当时报刊频繁刊登中国共产党艰苦抗战的报道,但其依然对中共保持戒心,特别是对中共的捐款请求尤为谨慎。1938 年3 月,周恩来等致函“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陈嘉庚,请求其为八路军捐款,但陈嘉庚以“海外华侨捐款统一汇交行政院”为由婉拒。不过,此时的陈嘉庚虽没有在行动上支持中国共产党,但其已私下阅读《西行漫记》中译本。直到1940 年3 月,陈嘉庚组织“南洋慰劳团”返国考察,而“延安之行”改变了其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
1940 年3 月18 日,陈嘉庚组织“南洋慰劳团”抵达祖国后方。在重庆欢送会后,陈嘉庚不顾蒋介石的反对,在侯西反、李铁民的陪同下,前往中共总部延安考察。在出发之前,陈嘉庚告诉记者,“凡未到延安之人,谁能辨别真伪,所以必要亲往”。陈嘉庚在延安共停留九天,其对延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也与学生、军人以及毛泽东等中共领袖开展深入交谈。延安之行改变了其对中共的负面看法。延安“官吏县长民选”,延安的农民、商人“无苛捐杂税”。对延安的社会风气也充满赞赏,“无盗贼乞丐,鸦片与缠足禁绝”;更让陈嘉庚印象深刻的是其目睹延安的官民平等。其所见毛泽东的住房“概旧式乡村民用家私”,其认为“中共平等无阶级”,在与毛泽东会谈中,其发现朱德进入房间时,“诸人安然座谈,未有起立行礼等项”,南洋学生进入时,“无敬礼便坐”,其还目睹毛泽东与一普通科长谈话,感叹“长谈若是,足见其(毛泽东)虚怀若谷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