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源」抗战时期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认知的转变——以《总汇新报》为主的分析(9)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陈嘉庚充满信心地认为延安以国家人民利益为依归,并在乡村实行政治民主化的政策,并预言延安是中国的希望。
延安之行对陈嘉庚产生较大影响,在延安期间,其便决定将其所见如实告知南洋华侨,因此,当毛泽东委托其将所见告知南洋华侨时,陈嘉庚当面允诺,“不待到南洋,就是出延安界,如有人问余所见闻,余定据实报耳。”
四、新马华侨对中共认知转变的原因
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认知转变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行动代表全民族利益,其主张符合包括新马在内的海外华侨的共同期待。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的海外统战对新马华侨认知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抗战初期,新马华侨深受国民政府的舆论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英国殖民政府禁止国共两党的政治活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行动难以被南洋华侨所了解。为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中共在香港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在廖承志领导下,办事处创办刊物、派人前往南洋宣传中共抗战。另一方面,抗战期间,大批知识文化界人士前往南洋避难,他们活跃于新马华侨社会,有的在报社任职,比如,郁达夫担任新加坡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主笔,胡愈之担任《南洋商报》主编。基于对抗日救亡的期待,他们刊登关于中共抗战的报道,对新马华侨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一位新加坡华侨青年阅读了《西行漫记》后,认为“他们(中国共产党)遵守纪律,他们的爱民赤子的真诚恰更反映了过去一般宣传的可笑”,“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华侨青年应该放弃优越生活,前往延安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
(二)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认可及传播
尽管初期新马华侨深受国民政府的影响,但华侨社会舆论并非完全受制于国民政府,而是体现出客观、独立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新马华侨对祖国抗战胜利的渴望,他们特别关注祖国抗战的信息和各方力量。因此,华文报纸除了报道正面战场的消息之外,也刊登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消息。1937年12 月,新马华侨报业团体成立“华侨战地记者团”,该团有11 名华侨记者,在出发前,华侨社团要求华侨记者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报道各战区战况,把中国抗战的实况告知南洋华侨社会,其中,有三名记者前往延安采访,他们如实地把中共抗战的情况传播到南洋,促进了新马华侨对中共的了解和认知转变。另一方面,为促进新马华侨对中共的客观认知,华文报纸也刊登来自国外记者对于中共的报道和采访。1937 年12 月9 日,《总汇新报》刊登美国作家史沫莱特的实地采访文章《史沫莱特之报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