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5)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吴质即吴刚,就是在月亮里伐桂树的那位,他是受罚砍树的,《酉阳杂俎》卷一里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因为树斫而复合,吴刚要一直砍。连如此劳累不堪的吴刚也因为听到乐曲,倚着桂树,久久呆立,不肯休眠。身边的玉兔呢,它也任凭露水不停地沾湿自己的皮毛而留恋乐曲的美妙,不肯离开。
(伐树的吴刚)
我们看,一首诗里,李贺用他奇特的想象,一气串联起多少的意象:动态的、静态的、长安的、神山的,人间的、仙界的,地上的,天上的,人物类的、动物类的……统统服务于李贺所要描写的核心——李凭的箜篌声。李贺通过这些瑰丽多姿的意象,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成了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对李凭技艺的评价,却全诗都是李贺对箜篌声的感受,全诗只写乐声与乐声带来的效果,却无一句不带着诗人感受和评价,情思、语言与意象浑然一体。
(《琵琶行》诗意)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里把李贺这首诗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并论,认为这三首诗都是“摹写声音至文”。都是“至文”,谁更高明些呢?
文无第一,若真要相比,我们只能再分分类,韩愈的琴声和白居易的琵琶声还算是人间的声音,自始至终是现实主义的,从头到尾的描写,还都带着对现实的关怀;李贺的箜篌声,怕早已是仙气淋漓,充满了浪漫主义气质,不管不顾,只要表达,只是表达,试问,仅从艺术表达层面,谁更纯粹?如此一想,答案已经有了:李贺是艺术表达更纯粹的那位,当然,也是心底更干净的那位,他更年轻。再说一句:“诗鬼”之名,名不虚传!
(【唐诗闲读】之182,图片引自网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