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5)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阙楼仪仗图。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天宝十一载(752)秋冬间,李白孤身来到安禄山治下的幽燕地区。一年前,李白的好友何昌浩从幽州写信过来,意气风发地描述了他在安禄山麾下的从军生涯,牵动了李白长久以来的建功立业之志。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过五十,他明白,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从军建功的机会,因而毅然北上。假如安禄山后来没有造反,李白很可能会成为他的幕僚。从本质上看,李白的幽州之行与高适追随哥舒翰并无多少区别。
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当李白到达幽州之时,安禄山却刚好入长安觐见,二人因此无缘相见。失落之余,李白顺势周游了幽燕地区。在游历中,他亲身领略到安禄山大军的锐气和军威,于是作《出自蓟北门行》一诗,盛赞安军“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甚至还天真地想象他们将为国建功,“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讽刺的是,三年后,安禄山这支大军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归咸阳”。我们可以假设,若李白真的加入安禄山麾下,当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的命运又会如何?由此看来,李白的无功而返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分道而扬镳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克东都洛阳,兵临潼关城下,长安危在旦夕。值此紧要关头,宰相杨国忠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朝中文武百官惊恐万状、不知所措。此时,身为监察御史、跟随哥舒翰守潼关的高适站了出来,建议立即实行紧急动员,动用宫廷最后的钱财储藏,招募长安城中敢死之士、官员府中的家丁子弟,死守长安。高适的建议虽然在军事上未必有可行性,却是长安朝堂中独一无二的勇气。潼关失守,主将哥舒翰被擒,高适幸运逃脱。玄宗入蜀后,早先并不在逃亡队伍中的高适半道加入,到了成都后,因敢言被提拔为谏议大夫。玄宗颁布命诸王分镇天下诸道的诏书时,高适曾激切谏言反对,很可能也是出于这层关系,唐肃宗即位后把高适调到自己身边。这一时期,高适的政治远见得以充分发挥,他对政治大势的把握、对时局变化的预测颇为准确,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不偏执拘泥。
《旧唐书》说他“君子以为义而知变”,确为知人之言。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