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近日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与高适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大唐的诗歌与历史。高适出身落魄将门,进京赶考但屡试不第,后投身军旅;李白出身大户商贾,恃才傲物,然而在政治上懵懂无知,最终卷入叛乱。
安史之乱中,永王李璘发动叛乱,李白因一度为永王幕僚而落下叛乱罪名,在其兵败后被捕入狱。高适却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官拜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平定叛乱。狱中的李白向高适求救,高适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二人多年结成的友谊走向了破裂。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
从把臂同游的知己,到形同陌路的过客,高适与李白的关系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谁又能想到高李二人的友谊之船会以这样的形式倾覆呢?
相识于微末
高适祖上是渤海蓨县人,其祖父高偘(kǎn)是高宗时名将,曾擒突厥车鼻可汗,攻高句丽,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辽东道、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户。父亲崇文为韶州长史,但在高适少年时便去世,高家也因此家道中落。唐代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由门荫入仕。根据祖父的官位,高适是拥有门荫特权的,但高适决心不走门荫之路。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只能长期寓居于梁、宋地区(今河南省商丘市),以耕钓为生。
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佐吏,所以从戎入幕也就成为士人仕进的一条途径。虽然这条途径相当狭窄,但如果有机会立军功,或者受到边帅的赏识、提拔和举荐,也能很快升迁,官至高位。高适的祖父曾两任边帅,他选择走这条路当是受家庭的影响。开元十八、十九年左右 (730-731),高适决定投笔从戎,北上边疆。在燕、赵一带游历期间,高适想去朔方节度副使信安王李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中谋得一官半职,但始终未能如愿。面对军中的黑暗、上位者的昏庸,高适无从干预,更无力改变,最后只能愤懑而归。开元二十三年 (735),高适再次赴长安应试,又名落孙山,在京城盘桓三年后落魄还家,借酒消愁、隐遁山林便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