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4)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天宝末期,高适选择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开疆捆绑在一起,在使自己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为人生的光辉蒙上了阴影。天宝十三载(754)六月,杨国忠为报三年前征伐南诏惨败之仇,在各项战备工作都不充分的状况下,强行派李宓率七万大军二征南诏。南诏见唐军势大,采取坚壁清野、闭城不战的策略。待到远征军粮尽,士兵因疫病和饥饿而死的人数达到十之七八,李宓只得被迫撤军,途中又遭到南诏军队的追击,唐军险些全军覆没。在两次征讨南诏的战争中,唐军前后的损失高达十余万人。这两场败仗,不仅破坏了政治生态,还耗尽了盛唐的最后元气,在安史之乱前夜平白损失了一支本可用于平叛的生力军。然而,高适却作《李云南征蛮诗》为之鼓吹:“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在高适笔下,杨国忠和败军之将李宓竟有了古之贤相名将之风采。为这样一场惨败歌功颂德,高适将自己和边塞诗均置于尴尬的处境。

长安三万里: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


阙楼仪仗图。
天宝十一载(752)秋冬间,李白孤身来到安禄山治下的幽燕地区。一年前,李白的好友何昌浩从幽州写信过来,意气风发地描述了他在安禄山麾下的从军生涯,牵动了李白长久以来的建功立业之志。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过五十,他明白,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从军建功的机会,因而毅然北上。假如安禄山后来没有造反,李白很可能会成为他的幕僚。从本质上看,李白的幽州之行与高适追随哥舒翰并无多少区别。
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当李白到达幽州之时,安禄山却刚好入长安觐见,二人因此无缘相见。失落之余,李白顺势周游了幽燕地区。在游历中,他亲身领略到安禄山大军的锐气和军威,于是作《出自蓟北门行》一诗,盛赞安军“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甚至还天真地想象他们将为国建功,“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讽刺的是,三年后,安禄山这支大军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归咸阳”。我们可以假设,若李白真的加入安禄山麾下,当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的命运又会如何?由此看来,李白的无功而返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