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层级发展史:寻求决定性胜利,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4)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上图)一战战场上的空蛋壳
同样,澳大利亚-新西兰军(ANZAC)在加巴特佩的登陆几乎也没有遭遇抵抗。巡逻队向岛内渗透了约5.6千米,在那里,他们的目光扫过整个半岛,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海峡——那是此次战役的作战目标。但同样不幸的是,指挥瘫痪、缺乏情报与不熟悉地形共同阻止了他们的前进。此后,加巴特佩北面苏弗拉湾的登陆也重复了这种模式。虽然登陆部队未遇到任何麻烦,前方也没有土耳其守军(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但登陆部队最终却没能向岛内推进—这些登陆行动本来可以在进攻首日便通过迅速推进实现许多目标—一周后,他们不得不为此付出成千上万人伤亡的代价。
如果我们仅仅责怪战场指挥官,就无法真正理解这种现象。部队指挥官伊恩·汉密尔顿爵士根本不知道岸上发生的事情,当时的技术使他无法做到这一点。汉密尔顿通常受到的批评是“登陆行动展开时他却待在船上”,可实际上即便是他上了岸也无法实施更好的指挥。不过,这并不是说加里波利的失败是注定的,只是在呼吁对这些众所周知的战场失利做出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历史学家们倾向于把整个过程个人化:这位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失败了,该果断的时候他却犹豫不决;那位指挥官年弱体衰,或意志薄弱,或者仅仅是运气不好。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些相同的解释一次次出现在历史上的每一处战场失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堑壕战年代的阵地战简化了庞大军队的指挥控制问题: 敌人在这里,位于正对面;友军在那里,面对敌人。一个非常简单的堑壕突击方案可以收集到需要的所有信息。同更具机动性的作战行动相比,“指挥控制”一支掘壕据守的军队简直就是一场孩子的游戏—蜷缩在战壕里的部队总是处于控制下。但这样的方案就连突入敌人防御的进攻行动也会在堑壕里陷入停滞。这是因为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同样复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军事行动,所以如何恢复作战机动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摘自《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战役层级发展史:寻求决定性胜利,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