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2)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时代走到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张“精准画像”。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体而言,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正是这“五个突出特性”,让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文明,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换句话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身份证”和“识别码”,在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它像汉字,银钩铁划,内敛端庄又神采飞扬。数千年来,汉字的书写结构没有改变,艺术形态却不断推陈出新,汉隶生动流畅、魏碑朴拙雄浑、唐楷厚重庄严......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在继承创新中发奋进取,锻造了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又似江流,八方纵横,终汇于一脉。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满天星斗”散布各地,各个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繁衍生息,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最终共同缔造、发展、巩固形成统一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并凝聚出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还如绸缎,因人而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对于外来的异质文化,中华文明既充分接纳、包容,又不断吸收、融合。在宋元时期的贸易大港泉州,既能看见佛教寺院,又不乏欧式建筑。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沿途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没有侵占一寸土地。中华民族对世界始终保持开放胸怀,兼收并蓄。

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


▲良渚古城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晏子春秋》中有这么一个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便是同样一种树,生长在不同的土壤,结出果实的味道也不尽相同,更不用说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文明。
从空间范围看,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文明化进程在覆盖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最初的中国”范围内展开。而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美地区等世界其他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