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3)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从时间纵深看,中华文明已经延续5000多年,并且没有断过流,发展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有学者指出:文明首先是一个中国问题,而不是一个西方问题。比如,直到1000多年前,西方的民族国家才刚开始形成胚胎,直到500年前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西方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才得以形成。这话意在说明,文明史绝不等同于西方史,西方学者和媒体长期构建的所谓“文明是一个西方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正因为在宏阔广大的空间和深邃悠远的时间中,经历了充分的“裂变”“撞击”和“熔合”,中华文明才孕育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文明基因。
从根本上来说,中华文明的母体是黄河文化,更加强调民为邦本的思想、和谐共生的取向、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统一的观念。而西方文明的内核则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更加崇尚竞争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
以象棋为例,中国象棋讲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价值原理和行动逻辑。而源于东方、兴于欧洲的国际象棋则推崇任务优先和个人英雄主义。当冲破阻力抵达对方棋盘底线时,能量最小的兵便可以由“凡夫俗子”,摇身一变成为除王之外的任何棋子。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一斑。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鲜明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文明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正如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命生生不息一样,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


▲5月30日,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内参观“丝绸之路版本展”。(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就没有少过。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提到:“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土地最为肥沃,耕作最为优良,人民最为繁多,且最为勤勉,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西方至上”“中不如西”的“西方中心主义”从那时起,就成了一些西方国家衡量世界的标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