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在人际沟通中我们该如何适当地自我坦露?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进寺庙敬香,但是他进去之后没有拜佛,他问方丈:“我用不用拜佛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说该拜,明明朱元璋没有拜的意思,他很可能会很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如果说不用拜,皇帝是凡人,凡人见了佛祖,怎么能够不拜呢?显然理由上也说不通。
于是方丈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
其实,朱元璋是不是现在佛,大家都知道,明明这就是一个谎言,方丈不敢说实话,也就是他不敢坦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和你自我坦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自我坦露的相关内容。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沟通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书中的相关内容:什么是自我坦露?为什么要自我坦露?如何恰到好处地自我坦露?
01那么什么是自我坦露呢?
《沟通的艺术》一书指出,自我坦露是指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
也就是说,自我坦露必须包含两个点,一个是你的坦露必须是有意的,另一个你所坦露的信息必须是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尔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认为,自我坦露的模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社会穿透模式,另一种是乔哈里视窗模式。
首先看社会穿透模式,这种模式有两个维度来衡量自我坦露的程度,一个是坦露的广度,一个是坦露的深度。
广度指的是否坦露了除工作之外的信息,比如说由工作谈到了生活。深度是指从非私人化信息,谈到了私人化的信息。
比如说“久仰久仰”这就是客观套话;“我是新搬到这里来的居民”,这就是陈述事实;“我真的很喜欢这里”,这就给出了观点;“我感觉很孤独”,这是在谈感受。这四句话自我坦露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陈述事实要比客观的套话坦露的程度要深一点,能够给出观点,那么坦露的程度就又深了一点,如果是述说感受,那么坦露的程度就更深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