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伯格曼的自我表达之作,晦涩难懂是它的代名词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1962年拍摄完《沉默》后,伯格曼被委任瑞典皇家剧院总监一职,由此接手四分五裂的剧院行政工作,不仅耗时耗力,还要考虑严重不足的经费,令其心力憔悴。近两年的时间他都忙于剧院的戏剧排演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紧绷的神经终于击垮了这位“铁汉”,在1965年2月,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和急性青霉素中毒,卧床近三个月,但思绪却从未过离开剧院。
尽管身体不能动,脑袋总是发晕,他还是不想荒废手的功能,开始编写《假面》的剧本。此时,他已经意识到繁重的总监一职严重吞噬着他日益枯竭的创作力,比身体垮掉更加可怕的是对艺术表达的“完全失声”。写作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伯格曼带来了往日的活力,他写了一篇文章表明《假面》创作的动机:
“很显然,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超越文字,文字技巧是我所缺乏的。这也超越我所不擅长的音乐,还有令我无动于衷的绘画。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

《假面》,伯格曼的自我表达之作,晦涩难懂是它的代名词


《假面》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一个因艺术力枯竭而“失语”的女演员伊丽莎白住院期间遇到了照顾她的护士艾玛,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伊丽莎白和艾玛前往郊外的家中生活,由此形成了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心与心的隔膜逐渐被打开,假面由此揭开,身心逐渐达到了统一。
在“沉默三部曲”过后,伯格曼通过本片认识了一辈子挚爱的女演员,伊丽莎白的扮演者丽芙·乌曼,其电影主题也由对宗教的探讨转向了对职业、性格与艺术的探讨,《假面》属于伯格曼对于艺术本质自我表达最为晦涩的一部影片,我相信很多人即使看过三遍以上也很难消化理解。这其中蕴含着他所经历的童年的经历、成长生活和对艺术的充分感悟,浓缩了他最擅长表达的意识流元素。
今天,我想从表现形式、内容载体、艺术升华三个层面的对比关系展开,谈一谈我对本片的一些感悟,由于本片属于“形式重于意义”的作品,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理解也会千差万别,不管如何解释都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这其实便是伯格曼表达的初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