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我们用自欺禁锢了自由(上)(3)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二、字面上认知自欺
自欺是意译。
它的法文原文是:mauvaise foi。
直译过来就是坏的相信。
显然,从中文上看,非常难以理解。
也有人将其译为坏信仰,但是,这会让它成为完全的贬义词。
其实,mauvaise foi是一种介于真诚(bonne foi,直译为好的相信)和欺骗之间的状态。
欺,不应理解为欺骗。
萨特说,首先,自欺,是真诚的,是并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人处于一种半透明的含混之中;其次,自欺本身包含着对他人的态度。
《存在与虚无》的翻译者一直认为,被解释过的自欺虽然离原义不远,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表达原议,对此特别不能满意。
三、什么是自欺?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给出了自欺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定义1:“逃避焦虑和是焦虑,完全不可能是同一回事,如果我为了逃避焦虑而成为我的焦虑,那就假设了我能就我所是的东西而言使我自己的中心偏移,我能在’不是焦虑‘的形式下是焦虑,我能有在焦虑内部虚无化的能力。这种虚无化的能力在我逃避焦虑时使焦虑虚无化,在我为逃避焦虑而成为焦虑时,这种能力化为乌有。这正是所谓‘自欺’。”
这个定义相当相当的晦涩难懂。
它实际要表达的是:
自欺是,对焦虑的否定态度。
焦虑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概念。
对于焦虑,存在主义哲学家大都认为它是好事。
人有了焦虑才会激发“自为”,去自由,去选择,去冒险,去行动,去实践,从而不断实现可能性。
而自欺则是麻痹焦虑,所以,自欺等于禁锢自由。
萨特在这里面包含有两个意义:
一是,人不可能从内部(焦虑的“心脏”)直接否定焦虑,因为,逃避焦虑,并不能免去我知道自己在逃避焦虑的焦虑,“即逃避焦虑的焦虑”,除非我把自己混同于“自在”(物);
二是,在我是为了逃避焦虑的焦虑这一范围内,将焦虑本身虚无化,也就是根本否定人生焦虑的存在,这才是自欺的态度。
定义2:“应该选择并考察一种被规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本质是属于人的实在的,而同时又象意识一样不是把它的否定引向外部,而是把它引向自身。这种态度在我们看来就应该是自欺。”
定义2算是对定义1的深化。
其涵义是:
自欺的态度是意识自身否定自身的态度。
它不是把意识的否定力量投向外部世界,求得自由和超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