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在马来西亚写华语文学,我们在夹缝中求生(10)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写过第一个长篇后,有十年吧,我写了大量的微型小说,很多连1000字都不到。这是我写作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训练和觉醒的时期。在1000字的限制之下,我下笔时必须很清楚自己的小说要表达什么、应该注重什么,又必须舍弃什么。我的练习目标是要做到让小说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小说的题目都发生作用,让一个“小作品”发出辐射性的能量。

黎紫书:在马来西亚写华语文学,我们在夹缝中求生


黎紫书。/受访者供图
有了《告别的年代》对长篇小说写作方法的探索和认知,加上后来写微型小说的严格训练,在写第二部长篇《流俗地》时,觉得自己无论是对小说的结构、语言的控制还是叙述的技巧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比较得心应手了。这部作品虽然看起来朴素,但那一层朴素底下融合了各种技巧和心机,只是未必每个读者都能察觉。
至于小说里的人物,我不像过去写短篇小说那样用猛力去书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以白描的手法,用别的细节去“表现”人物的内心,引导读者自行给留白处填充和上色。如此让读者参于,会使读者更容易代入。
有一些学者在读过《流俗地》后,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是我的一次转型,而我并不认同。对我来说,不同体量和不同题材的小说自有不同的需要,小说家就得找出最适合的写法去成全作品本身。就我而言,根本无所谓“转型”这念头,因为我实在不以为自己曾经“定型”,也不以为下一部小说我还会这样写。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是一个愿意成全作品多于成全自己的人。我觉得作品比我重要。我从来不觉得该给这世界留下一种“黎紫书风格”的小说。
回望我走过的写作之路,从开始到现在,我最大的改变是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会追求写出别人所期待的那种好作品,也不再想要得到其他马华作家或学者的认同。我对文学创作其实更痴狂了,但也从中得到了更纯粹的快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最初选择写短篇小说,是因为在马华贫瘠的文学环境里,没有写长篇小说的传统。很多文学奖只有短篇小说竞赛单元,没有长篇小说。此外,短篇小说比较容易找到机会发表,长篇小说除了出版单行本以外,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了。我们缺乏生产长篇小说的条件,我们缺故事、缺发表园地、缺出版的机会,甚至也严重缺乏读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