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农民,真实的农村——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评析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找一个不大不小、不穷不富的村庄,在那里驻扎上一年,以24节气为结构,拍摄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电影,名字叫《乡村里的中国》。” 2012年1月2日,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给著名摄影师焦波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希望他深入农村,记录乡亲们的故事。经过半个月的踩点考察,焦波最终选取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的杓峪村作为拍摄地点。杓峪村一共167户人家,焦波和他的团队在2012年2月4日这天成为了村子里的第168户——“村儿电影社”。373天的拍摄、近1000小时的素材记录了杓峪村一年的生活。焦波一行人朴实地到来、真诚地融入,用质朴而典型的故事描绘了真实的农民生存状态。影片表现了关心农民、关注农村、致敬农民的乡愁主题,被《党建》杂志评为“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纪录片”。
98分钟的影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纵轴,以三条平行交叉的故事线为横轴,在导演零介入、无偏见的前提下,采用直接电影的记录手法把在杓峪村发生的真实而全面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它用真挚、素朴、勇敢而温暖的镜头告诉观众中国的农村既不是人们口中的脏、乱、差,也不是人们幻想的田园。这里有追求精神文化的农民杜深忠,有为村子忙前忙后却不被理解的书记张自恩,有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杜滨才,还有家长里短、邻里纷争、婚丧嫁娶的酸甜苦辣事儿。《乡村里的中国》用细节和故事钩沉着时代遭遇的文明冲突,它既是中国农村生活的标本,也是一部追求永恒的纪录片范本。
本文将聚焦影片中的人物生存、情感关注以及生命本原,在体悟导演寓含其中的人文关怀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探析,从平淡的生活片段中分析存在于农村社会里深刻的公共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一、人物生存
1.杜深忠:人需要吃饭,可精神也需要填补!
影片中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杜深忠,高中毕业,当过兵,担任过村支书,是杓峪村的“高材生”和“文化人”。写毛笔字、看新闻联播、拉二胡、搞文学创作,杜深忠的亮相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农民的认知,他对精神文明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十年间从未断过。他宛如一个文艺青年,拥有梦想,不言放弃,但无奈的现实终究把它和土地捆绑在了一起,让他无法脱离。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农民,土地的回馈是吝啬的。杜深忠一家辛辛苦苦栽种的苹果只收获了七千三百斤,以两块三毛五的价格出售,只挣了七八千块钱。砍倒玉米秸秆,掰下玉米棒子,夫妻两人忙活半年却也只有几袋玉米的收成。土地给予他的物质让他在无奈中维持着温饱,但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依然用他所热爱的文学、音乐和笔墨充盈着生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坐在马扎上一脸郑重地说:“我觉得人的素质上不去,物质反而成了负担,物质和精神要对应起来。”他花690块钱去买了心心念念的琵琶,期间虽得不到妻子的理解,但他却乐观地说:“琵琶上弹出个好曲来,家庭也能弹出个好曲来,锅碗瓢盆交响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