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里的“王孙美学”(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关于人格底线,“常识”以为,应该在常识上设置“底线”,可常识属于认知范畴。一个社会的底线值,不在于认知,在于审美,而人格属于审美。
以常识还是以人格为底线,结果或许不同。以常识为底线,是认知的最低标准,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依赖于经验性的判断,虽然保持了人性的尊严,但其中潜伏着认知固化的危险,而且很容易迷失在乌合之众的廉价流量上,殊不知“乌合之众”正是集权制下的精英福利。以“人格共同体”为底线,具有超越性的升华期待,诱使人性皈依形而上的精神祈向,底线的高度就会落在精神向度上。
“人格共同体”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但需要士人的伦理衬托,为社会提供审美或引项趋之的目标。正如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不同,前者可以作为人格共同体的精神领袖,后者是可供观瞻的个体独立的思想标本。在同一个“人格共同体”里,才能坚守共同的底线,作为社会的中坚,扶持着一个具有“人格”审美能力的社会。因此,“宋代士人社会”的根本,是建筑在士人自身的“人格共同体”的自塑能力上的。
具有“人格”审美能力的时代不会变形或毁型,不会沉浸在整体非理性的扩张上,而更多倾力于审美的度量中,在自信又有节制的氛围里保持文明的身段。美的本质是真善,简单而平凡,它们被哲学从人性中提取出来,以形而上的普遍法则升华为人格底线。若一个社会能与具有超越性的人格底线保持不断接近的状态,就会是一个启人向上、诱人回归内在的、具有美学风格的、以中产阶层为责任人的社会。
宋代王孙们,受现实政治环境的挤压,不仅仅生活在一种价值认同倾斜于士人共同体的环境里,关键还处在这样一种人格境界的耳濡目染中,敦促他们的精神向上超拔,向士人共同体靠拢。
王孙画派的群体构成
公元12世纪后半叶有一位艺术批评家叫邓椿,写了一本绘画艺术论著,名为《画继》。继谁?邓椿说他要继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与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之后,续论画史。
作为南宋初期的文艺批评家,邓椿的艺评洞见,来自于彼时以苏、米为首的士人人格共同体的启示,与他身处南宋“残山剩水”的院体小景、以及“写意”正在失去它的士人精神正呈鲜明的对比。他一边兴奋地盯着画史上南来北往的画家们在他眼前穿越,一边斜睨着被他贬鄙的现实中的院体画匠们,拷问当下,他对当代画家萎靡于院体风尚并不避讳他的品评姿态,甚至责之尤甚。
他在《画继》中录入了219位画家,对于他们作品的赏析以及褒贬尺度,他没有因袭,而是有着超越南宋初年院体的复国散调,直接北宋以来士人“人格共同体”的审美趣味,观照和品评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呈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