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里的“王孙美学”(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宋代是士人社会,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建构在对“士人人格”的审美之上,王孙们也嗅到了来自士人“人格共同体”的芬芳,自觉不自觉地向士人靠拢。他们的靠拢,不需要跨越某种等级制限,只要打通性灵去“沦落”就行。因为,他们不需要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说教去心系天下,只要一味耽溺于诗词书画就是完美的人生。
宋代国教是“道教”,老庄审美哲学的流风遗韵熏熏然宫廷每一个角落,一旦被审美启示,就会激发王子王孙们的潜质,不艺术都难。事实上,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基本都是独立的艺术家。
王孙们不需要为所谓的事业画画,也不用为取得某种功名去画画,他们是一群更为纯粹、更为“专职”的业余画家,总之,从画院待诏到王孙子弟,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革命的距离。没有革命,王侯将相还是王侯将相。但革命似乎是宿命,改朝换代总要来的,王侯将相难免沦落为前朝王孙。宋代开始给王孙们留下了一个曲径通幽的传统,他们还可以艺术安身为立命。
赵家王朝管束王孙的经营理念,意外地颇富远见,王孙子弟们尽可能不理朝政,尽可能避免宫斗,而将兴趣投向悠游于艺,即使天翻地覆的靖康之变,可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天翻地覆呢?渡尽劫波的王孙,还可以在艺术里保持体面和尊严,他们更多地认同自身的艺术家身份。
皇族子弟、王脉遗续,从出生那天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预设好了,有爵位世袭,有严格的等级俸禄给养,以及从读书开始,就培养对士大夫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从固化的君臣身份旨趣来看,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上对下的认同优越感,但士人理想主义的感召能量,却又培养了他们在下对上的认同仰视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超越,这种“上下”交织的认知网,使他们拥有轻松地自我转变身份的内在渠道,上可以为王侯,下可以为士人,上下变动并无太多的精神违和或心灵不适,尤其是安然于绘画的艺术魅力,引领他们竟然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一道流派的风景线。
从端王赵佶开启王孙绘画的脉动,这些皇族出身的画家们,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身居虚拟要职,抑或赋闲悠游,与他们自身的任何职业行为相比,他们的绘画成就都足以翘楚一个时代。宋代皇族始创的王孙美学,影响至中国帝制结束的民国时代。
如何向“士人人格共同体”靠拢
赵佶还在做端王时,就任性于诗词书画,登大位后,还时时敦促臣下不要整天板着一幅政治的脸,要勤“游于艺”。他似乎在努力培养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朝廷,将他治下的臣民带入到像“千里江山图”那样布局的一个理想社会,这也是他曾把这幅他颇为看重的卷轴赐给蔡京的深意吧。这位艺术家皇帝,接着改革家皇帝老父亲宋神宗的锐气,继续拓展文人政治的美学风格,在制度上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以画取士,扩大“士人人格共同体”的影响力,赋予“宣和时代”以一种“士”的审美气质,以超越政治功利的审美为标准,以美为施政的理想底线,形成以美修齐治平的政治文化。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