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唐帝陵》解说词(16)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唐代坊间,颇为流行的一种通俗文学,言辞之间,却对当朝天子,多有讽刺。这一现象,或多或少地告诉我们,在那个突厥侵扰、霜旱为灾的贞观初年,这位以非常手段上位的帝王,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拥戴,反而舆论骚然、思潮涌动。李世民,又一次从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突厥,梦到玄武门。随着登上帝位的兴奋感,渐渐消退之后,这位曾经桀骜不驯的天策上将,感受到的却是,巨大的压力与恐惧。但弑兄逼父的罪恶感,和渭水之盟的屈辱,又压迫着他,必须有所作为,来重塑日益离散的民心。
大唐帝陵之万王之王(3)
这件,昭陵十四蕃军长像的石座,现藏于昭陵博物馆。尽管原有的石像,已经严重残损,但石座之上,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的九字铭文,依旧清晰可辨。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历经千年风雨,而幸存下来的铭文之中,却藏有玄机。薛延陀,是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早在南北朝后期,就已臣属于突厥。贞观二年,西突厥内乱,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率领其部账,七万余众,重返漠北,依附于,东突厥麾下。
而在渭水之盟以后,连年的灾荒,虽令中原损失惨重,但罕见的寒潮,也同样席卷了整个突厥汗国,用于作战的马匹,以及用作食物的羊群,纷纷饿死,民众不堪其苦。但挥霍无度的颉利,却仍以王庭开支不够为由,向草原各部,加征赋税。各部无以为继,纷纷叛离,又遭到颉利的大军镇压。
薛延陀,跋涉千里,安身立业的满腔热情,又一次被东突厥的冷漠和残暴浇灭。无奈之下,乙失夷男率部起兵反抗,而叛离东突厥的北方各部,却因此纷纷归附于薛延陀账下,并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冬夜的大漠,万籁俱寂,大帐之内的乙失夷男,却是一筹莫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拥戴,乙失夷男,虽有心自立,却也担心,举事不成,被颉利反攻倒算,再无后援,因此,迟迟不敢接受可汗头衔。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乔师望的唐朝特使,居然千里迢迢地,为他送来了一道,大唐天子的诏书。不但他册封他为薛延陀可汗,还特意赐给他,象征可汗权威的巨鼓,和旌旗。乙失夷男知道,大唐,正在全力准备,和东突厥的战争,倘若接受唐朝驰援,南北制衡,正是他与颉利,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绝好时机。广阔的星空,平静不了乙失夷男,澎湃的内心,多年寄人篱下的隐忍之后,他终于看到了部族崛起的曙光。
乙失夷男,随即遣使,入唐朝贡,并以李世民所赐尊号,真珠毗伽可汗,传檄大漠,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国。自此,薛延陀,正式成为唐朝,在漠北的第一个附属蕃国。草原各部,纷纷归附,大漠以北,西域以东的广大地区,几乎全部归于,薛延陀的控制之下。但,乙失夷男的辉煌,却难掩另一位,突厥酋长的失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