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和我”故事背后:我们对财富的渴慕,如何走向扭曲(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黄金时代》的名字,来自于萧红的一篇散文。什么是她的“黄金时代”?她这样写道,“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特别实在,口袋有钱,经济上没有压迫感,这就是很多穷人的“黄金时代”。所以,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慕并没什么好嘲讽的,有钱才有黄金时代。
财富增加与“贫困感”的增殖
那么,赚多少钱是够的?今日的国人已经不必经历萧红所经历的饥饿,大家吃饱穿暖没问题了,但“贫困感”仍然深深困扰着很多人——穷人觉得自己没钱,中产也觉得自己很“穷”。贫困感挥之不去,人就会始终停留在为财富奔走的状态中,也就很难匀出精力去关心诗和远方。
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矛盾:财富增加了,贫困感也在增加,对财富的欲望也显得没有止境。矛盾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权利贫困外,贫困感主要来自于参照。在大家都停留在温饱阶段时,彼此之间差距不大,吃饱穿暖就都很满足了。但在进入普遍小康、有一批人“先富”起来了,大众传媒又足够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参照中就会体验到落差。这就是韩少功所描述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足够根据,来发现自己的贫困。西方发达国家就不去比了,光是在中国,传媒上告诉我们,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消费‘人头马’、‘劳力士’、‘皮尔·卡丹’、‘奔驰’,影视中的改革家也多是在豪华宾馆里一身名牌地发布格言。在这种超高消费的比照之下,什么样的工薪收入才能免除人们的贫困感呢?”万柳书院短视频火了之后,很多人的第一个感想是:原来有钱人可以这么有钱,也就愈发衬托出自己的“贫困”,自家几百万的房子一下子相形见绌。
有参照,有对比,人们对于财富的需求阈值不断提升。本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就让人满足了,可传媒时代里的财富故事看多了,人们关于财富的需求也提高了:必须得有更多的钱,譬如给孩子买得起学区房,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至于多少钱才是够的,人们大都没有具体数字,反正就是越多越好,就是得努力向万柳少爷看齐,哪怕赶不上,也要尽可能地积攒财富、努力靠近。
这便堕入了“包法利夫人”的困境,在各种财富故事中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贫困。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俯拾即是的成功学故事,又一直传递着这样的幻觉:只要你够努力,你就可以大富大贵。就像一本在国外畅销、引进国内依然畅销的成功学著作《唤醒心中的巨人》所描述的:“现在,你就可以做出决定:找所大学进修,练就一副好嗓子或成为一个步态优美的舞蹈家,完全掌控你的收入状况,甚至可以决定去学习驾驶直升飞机……只要你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并作出了决定,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你。因此,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你现在就可以做出决定,去改变这一切;如果你不满意眼下的工作,同样,你可以作出决定,换一个工作。”长久以来,这样的成功学故事也得到意识形态的默许,它与“努力了就能实现阶层流动”的故事相互映照,反衬着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合理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