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开卷|“宋元之变”与禅宗山水(28)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图五十四 玉涧,《洞庭秋月图》,纸本水墨,日本文化厅藏第二幅是《洞庭秋月图》(图五十四),洞庭湖位于潇湘地区,时至今日依然是旅览胜地。2008年3月,衣若芬曾在中国台湾大学的《美术史研究集刊》上发表过一篇针对玉涧画中钤印的研究文章,她认为这些作品在被带到日本之前,可能由元代文人画家郭畀(字天锡)所收藏。有趣的是,郭天锡本人也作画,他的画上有两位禅僧钤印。我不断强调,牧溪和玉涧的绘画常被元代及之后的文人所排斥,但凡事必存例外,元代之后文人画家和禅画家之间的确也存在互相交换收藏品的可能性。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讨论明清时期禅画的发展,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赫尔穆特·布林克尔也写过一系列讨论元代文人和禅僧关系的文章,尤其在肖像画方面。因此,在我谈及中国文人对此类绘画的排斥时,我指的是在普遍情况下,其中也有许多特例。
图五十五 玉涧,《山市晴峦图》,出光美术馆藏第三幅传为玉涧的绘画《山市晴峦图》(图五十五),也藏于出光美术馆,是此类绘画中的上乘之作。此画的主题是层峦中的山市,画卷左侧是题诗,从右展开画卷,观者便能看到一位旅人肩挑行李而来;接着是下方林中屋宇,两块浓墨示意山势,其间有桥梁连接,那是以两块木板搭成的独木桥。此片景物之上,还有两位老者体态的旅人正弓腰向上攀登,暗示了山中可供攀登的阶梯。画家描绘出山市茂林中的小径和中上层的山脊,其中还有旅人休憩的驿站,这在之前的绘画中多次出现。我在《11—14世纪的中国绘画》中曾详细讨论过这类作品:“禅宗在追求精神和艺术境界时所使用方法的关联性值得研究,偶然性和自发性在两种情况下都十分重要。如果直观感受能被传达,那么核心意义一定会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它并不能转译为一种理性的语汇,而其接受者也无法将其反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