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成原子弹,著名的爱因斯坦信件并没有起多大作用(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这部作品最出色的一点是,通过大段的直接引述,让书中的人物自己发声。书中能有如此多的这种自我表达,要归功于有关原子弹制造的大量文献积累。罗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意识到挖掘这一庞大资料库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些资料包括回忆录、口述历史、书信以及大量的解密政府文件。整本书的参考文献超过600篇。通过采访在世的主要人物并访问创造原子时代的重要场点,罗兹进一步充实了他的资料来源。这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似乎很大程度上源于罗兹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科普作家,而是一位聪明的“外行”,这使他可以不受学科规范和设定的束缚;当然,它也得益于罗兹的小说写作技巧。作为多部小说和非虚构作品的作者,罗兹借助其杰出的写作才能,找到了原子弹诞生故事中必然存在的深度和戏剧性,没有屈从于任何将这段历史小说化的诱惑。
多年来,陆续问世了一批有关原子弹起源的优秀作品。1958年,记者罗伯特·容克(Robert Jungk)出版了开创性的作品《比一千个太阳还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s)。1962年,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莱斯利·R. 格罗夫斯中将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Now It Can Be Told),聚焦这一项目与工业界的通力合作。1967年,记者史蒂芬·格鲁耶夫(Stephane Groueff)全面的概览式著作《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出版。1979年,历史学家、物理学家斯宾塞·R. 沃特(Spencer R. Weart)出版了《科学家掌权》(Scientists in Power),重点介绍法国科学家的原子研究,并显示出原子弹相关著作逐渐走向专业化的趋势。
1984年,历史学家费伦茨·莫顿·萨斯(Ferenc Morton Szasz)的《太阳两次升起那一天》(The Day the Sun Rose Twice)考察了使新墨西哥州中部沙漠首次原子弹试验得以实现的一系列事件。
罗兹的书开篇于1933年伦敦的一个街角。35岁的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Leo Szilard)因那天早晨《泰晤士报》上的一则评论陷入沉思,他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难民,逃离了纳粹德国。这则评论说,解锁原子中蕴含的能量的想法纯属“镜花水月”。“西拉德跨出街沿,”罗兹写道,“就在他横穿大街时,时间在他面前裂开了一道口子,他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西拉德的设想是,一种被称为中子的亚原子粒子可以穿过将原子核聚拢的电势垒,使其分裂,从而触发一种链式反应,释放出能够用于工业或者战争的核能。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触发链式反应的具体方法,但西拉德仍然对它的可行性深信不疑,因此他为这一想法申请了专利,最终成为曼哈顿计划背后的推动力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