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代价》:无时无刻不在的恐惧(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乔治-克鲁佐崇尚的新现实主义风格让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有了独特的魅力。整部电影多用外景拍摄,自然光虽然使得影像相对粗糙,但颠覆了明暗的象征性意义:在看似给人安全感的明亮场景下,巨大的危险却无处不在。此外,与希区柯克喜欢用独特的配乐强化情绪的手法不同,在克鲁佐包括《恐惧的代价》、《恶魔》、《乌鸦》的几部代表作中全片均没有(或极少)背景音乐。就本片而言,观众最大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没有必要用配乐引导观众情绪的变化,死寂般的氛围与随时可能响起的巨大爆炸声无疑强化了观众惊险的心理体验。更值得称道的是在使用炸药清除巨石时的场景——镜头在紧张的四个人间不断切换,无人说话,但此时出现了各种有节奏的声音:班巴倒炸药时的喘息声、马里奥弹火柴盒的声音、鲁奇的呼吸声以及藏于车后的吉奥轻敲车门的声音,配以背景中微弱的蝉鸣声——这些重复、令人不安的叙境声音在观众不经意间操纵了他们的情绪,把紧张的氛围渲染到极致。

《恐惧的代价》:无时无刻不在的恐惧


整部影片将故事建立在一个“完全的悬念”之上,为实现这一效果而运用的叙事手法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借鉴意义。诺兰曾承认他的作品《敦刻尔克》在创作初期受到了《恐惧的代价》的深刻影响。拆解惊险的过程、“以慢制胜”的吊胃口手段,甚至双线重复叙事——让两批人依次通过同一个难关,这种叙事手法的影响可以从诺兰《敦刻尔克》拍摄时提出的“施帕音幻觉”的悬念构造(你感觉音阶无限在升高,事实上是同一个音阶在重复播放,对照的则是透过同一系列事件的不同时间点,来回往复地交织剪辑不同观点,达到事件有限,张力和悬念却无限升高的效果)中可见一斑。
四、重回片名——“报酬”是什么
影片结尾,吉奥临死前回忆居住过的一条法国街道,他挣扎着想从模糊的记忆中找出街角围上的栅栏后面有什么,死去的那一刻,他喃喃道:“栅栏的后面什么也没有”。
时代成就了克鲁佐。惯常运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画面以及蕴含哲思的台词启发观众的乔治-克鲁佐,总能准确地把握他所在的混乱、黑暗、冷酷的社会里的大众心理,以此将银幕内的感情外延至现实。他1943年制作的广受争议的作品《乌鸦》,即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影片里告密的匿名信让小镇居民人人自危,相互猜疑,这正暗合了二战阴影下法国人民信任感、安全感缺失的心理。至于本片,与其说它是为了表现那些流落他乡的欧洲人无力与命运抗衡的悲惨境遇,更不如说他传递了二战后欧洲人民普遍抱有的生存焦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