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譓:再说咏春拳(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公元1770年秋,至善禅师、洪熙官、杏隐、感法等人从福建乘船来到广州海幢寺,在寺内开班传授南少林武艺,后来应佛山琼花会馆之邀,将南少林武艺传入佛山琼花会馆。此后,以乐丰年、乐荣华为首的本地戏班便着力推广,剧中的武戏由“假打”变成了“打真军”,道具也变成了真刀真枪,这一着成为了本地戏班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因此本地戏班的风头很快就盖过了外江戏班。
在琼花会馆内,武生梁博畴是南少林武艺的第一代传人,武生“摊手五”张骞属于第二代,黄华宝、梁二娣、新锦、兰桂等人属于第三代,李文茂、梁德荣、蔡忠、霍保全、冯少青、梁三福、易金、新标、新华、新就等人属于第四代。
公元1854年夏天,李文茂率领部分武师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导致琼花会馆被毁,本地戏班遭禁,艺人星散。一部分伶人改投外江戏班,还有部分伶人上岸以行医授武为业,将班中武艺带上了岸。而黄华宝、梁二娣、新锦、兰桂等人则结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继续演戏。
兰桂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只得离开戏班,到东莞厚街设馆,传授武艺。兰桂本名徐癸酉,是番禺北仁风乡北村人,师承“摊手五”,工“二花面”。大塘村人王老佐(现称王鲁作)、王牛咸等人跟他学艺,班中武艺便在该村流传至今。后来王老佐徒孙王淦波(绰号“牛淦”)到香港传艺,在元朗十八乡的山贝村设馆授徒。王牛咸的后人就选择以南少林武术医学行医济世,在东莞、香港开设医馆至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管治。出于对粤剧艺术的爱护,伍紫垣以准备来年元宵活动之名,派人到东莞厚街请兰桂到伍家花园教一班少年排演大戏。于是兰桂便从新加坡请回黄华宝,一起调教“庆上元童子班”。五年后,伍紫垣病逝,兰桂和黄华宝带着他们培养的一班粤剧新生代离开伍家花园,四处演出谋生。这就是粤剧史所说的“同治初年本地班重现”,而粤剧“同治中兴”的领军人物新华武师(本名邝殿卿)就是兰桂师父和华宝师父在伍家花园调教出来的学徒,班中武艺因此得以在粤剧界延续。
新锦武师的高足蔡忠虽然武艺高强,但离开戏班后却选择在广州西关开设医馆,悬壶济世,他传世的骨伤科医术是岭南骨伤科医术的重要流派,成为当代医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梁三福少年时跟梁二娣学艺,但长大后声音变粗,无法反串旦角。广东天地会起义爆发后,只能离开戏班,上岸谋生。他就近在广州设馆授徒,晚年回到高要莲塘坎头村,创立“群英堂”,作育晚辈英才,将班中武艺留在家乡,至今流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