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0)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湘粤赣游击支队与赣粤边游击队,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及第三营一部,上述部队全都开赴抗日最前线。1938年3月,省工委在平江开办党员短训班,培训县以上党员干部30多人,后在长沙、邵阳、衡阳等地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7期,培训区级以上干部200多人。在这各类战时学校、训练班中,以华容东山战时中学、武冈塘田战时讲学院和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等影响较大。这些抗日骨干穿梭于三湘四水,组织全省地方抗日武装、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湖南发布)“洞庭湘水堪磨剑,倭寇头颅好试刀”,雪峰山会战中,共产党在湖南的作用当然不可抹杀。湖南是薛岳领导的战区,共产党军队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共产党领导的民间抗日武装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湘西溆浦和洞口的交界处,当年曾活跃着一支神秘的瑶族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
所谓嗅枪,其实就是民间打猎用的鸟铳。嗅枪队一共36人,队长叫蓝春达,最初只有两支长枪,一支短枪,其余的都是嗅枪。射击者把枪往眼睛下鼻子边一瞄准,“轰”的一声喷出一团烟雾,日军将“瞄准”误认为“嗅”,所以把它叫“嗅枪”,称瑶民自卫队为“嗅枪队”。只要被嗅枪击中,满身是弹,剥又剥不掉,扒又扒不出来,日军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湘西会战期间,像嗅枪队这样的民间武装,还有很多。(2015年09月02日 00:51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姚昆仑)《白祭坛》依据历史事实,写出共产党人朱鹮和受其影响的覃飞天带领嗅枪队与日寇对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地方武装的历史归宿和宿命,这是《白祭坛》书写中颇费思考的第三个问题。地方军队是把双刃剑,掌握好,保境安民,掌握不好,祸国殃民。中国历来就有“兵归将有、兵随将走”的个人掌握兵权的传统。
当国家、民族处于外国侵略的生死存亡关头,这种军队的地方性、私人性是必要的存在形式,如岳家军、戚家军、湘军、捻军等等。但在国家一统后,军队的地方化、私人化,便是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湘西是纯粹的山地,交通闭塞,洞深谷窄,利于强盗作案与藏身,不利于农民耕种收获。这种状态下,从明代开始,建立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旨归的地方武装,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落后地区大搞地方武装,让家族军队不断坐大,必然延缓地方的发展速度,严重的甚至出现地方割据。清末民初,北洋军阀逐渐分化为各派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混战不断,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任何军队都是政治化的武装团体。军队的政治属性、政治方向和领导权,至关重要。蒋介石解散竿军,限制各地军阀,消除军权私有,一是有利于他的独裁,但从军队国家化这个角度说,又是合理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