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牧逝世|他说,诗是舞蹈也是治愈灵魂创伤的偏方(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1972年之前,杨牧以“叶珊”为笔名,出版了《水之湄》《花季》《灯船》等诗集,形成了浪漫主义抒情风格,引领当时的诗歌风气。他在二十岁上下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行过一座桃花林》:“当我行过一座桃花林,晚霞寂寞地照着——照着一片破叶,我就在这树下躺卧,让你来寻我,因为我的孤独就是那颗星……”这首诗歌因被刘嘉玲用于纪念张国荣,广泛流传。1959年进入东海大学历史系读书,杨牧是人人认识的“花莲来的才子”,他修了学者徐复观的古代思想史、老庄哲学等,很受后者的欣赏,同时还大量阅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等人的作品。1964年,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和妻子聂华苓在爱荷华大学创办“国际写作计划”创作班,到台湾寻找年轻作家,在诗人的选择上,大家推荐安格尔去找“叶珊”,两人见面只聊了几句,安格尔就认定这是他要找的人,遂邀请“叶珊”到爱荷华大学。
一同加入写作班的还有白先勇、余光中、叶维廉、陈若曦等。杨牧说,到了美国,面对如此广阔的陆地,自己的眼界、写诗的感触很快有了差异。此后,杨牧又命中注定般地遇到学者陈世骧,应后者邀请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并跟随陈世骧重点研究《诗经》及先秦文学。杨牧留美任教,教美国学生《诗经》《离骚》,但没有离开现代诗,还翻译了《英诗选译》、《叶芝选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等作为上课的教材。

诗人杨牧逝世|他说,诗是舞蹈也是治愈灵魂创伤的偏方


上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最激烈的时期,这让杨牧的诗歌创作受到影响,引发了他对战争、文学、社会的思考。1972年他将自己的笔名从“叶珊”改为“杨牧”,其创作文风也从浪漫抒情、自由婉约转向对现实的关照,尝试以诗歌介入现实,以诗歌批评现实,有了《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等一系列诗歌。杨牧也开始在台湾媒体上写时评专栏针砭时弊。杨牧与台湾诗坛保持着密切联系。1972年至1974年台湾发生现代诗论战,现代诗创作被批评过度模仿西方风格,杨牧深陷其中,虽然双方论战针芒相对、无比激烈,但这场大论战引发了台湾现代诗创作风格的转变。诗评家奚密就称,杨牧从此走出了新方向,在处理现代诗歌的本质时加入了中国传统,这种创作又通过他的诗歌和教学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杨牧的诗歌开始尊重传统,诗歌创作有了精神系统,有了哲学体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