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缝隙里前行的广州十三行(4)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在十地街区内紧邻中国行号的是各国商馆,这里是供洋人经商、居住的地方。一开始,西方的商馆还是中式风格的建筑,1743年,一场由西边而来的大火席卷了十三行,商馆建筑开始西化。
十三行中的八家是依据早期入驻广州的国家命名的,包括丹麦行、西班牙行、法兰西行、美洲行、帝国行、瑞典行、英国行以及荷兰行,其他五家是小溪行、丰泰行(啾啾行)、隆顺行(老英国行)、宝顺行、章官行(明官行)。
行商的数目是一直变动的,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但“十三行”约定俗成,成了这个商人团队的固定称谓。具有代表性的是潘、卢、伍、叶行商家族,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
潘氏家族创始人是潘绍光。潘家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绍光的孙子潘正炜,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64万两。 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又带动捐资28万两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为海上防御之用。
伍氏家族发迹稍迟于潘家,创始人伍秉鉴。先是卖茶叶给洋人,而后卖丝绸瓷器。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武夷山)、店铺和巨款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伍家的怡和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都说乾隆时期是封建王朝最后的繁华,不过广州十三行出力不少。乾隆二十二年起,广州十三行每年上缴40%的关税。广东官员进呈皇帝的紫檀木、象牙、珐琅、 鼻烟 、钟表 、仪器 、玻璃器 、金银器、毛织品、宠物······里的所有洋货,皆源自广州十三行。
保商制度
1750年,清朝廷下令将“船钞”及“规礼”全部改由“官府选择的殷实富户承保”缴纳,广州十三行的“保商制度”开始形成。所谓的保商,就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宜,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人杂役。有了保商制度,行商与外商的利益紧紧绑在一起。但毕竟商人就是商人,中外商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双方一旦有矛盾,行商们就陷入被动局面。有清一代,不少行商由于官府和外商的双重夹击,最终导致破产、家破人亡。当然,也有行商左右逢源,一方面深得官府信任,另一方面与洋商关系亲密,赚到盆满钵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