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做着垄断生意,为啥还凉了?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广州十三行:做着垄断生意,为啥还凉了?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明清鼎革后,大清在政经方面的基本框架继承了明朝传统,依然施行对本国老百姓和商人百害而无一利的海禁政策,正所谓“片帆不得下海”。
与此同时,在没有经过朝廷允许的情况下,外国商人也不能随便在大清开展贸易,比如大英帝国的马嘎尔尼使团来大清希望拓展国际贸易,那也得准备厚礼“进京面圣”。可想而知,在没有大规模开放海禁政策的情况下,西洋产品对于大清普通百姓而言可谓难得一见的“稀罕玩意”。不过,老百姓家里没什么洋货,可大清皇宫里的洋玩意儿是真不少,而且大清也有不少丝绸瓷器行销欧洲。
既然闭关锁国,这样的商业交往是如何进行的呢?实际上当时大清在广州一直有一些商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在历史上,这些商行被统称为“十三行”,这“十三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今天就聊聊“十三行”的历史。

广州十三行:做着垄断生意,为啥还凉了?


◇ 十三行码头场景
“十三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朝廷就已经实行了海禁,万历年间只允许广州对外经商,当时在这里有个“市舶提举”,负责征收外贸税收,但给老外收税大明玩儿不明白,于是指定一些商家对外贸易,并从这些商家身上收税,这些商家被称为“三十六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对外贸易的商家数量并不固定,清朝康熙年间海禁严格,广州只剩行口数家。到了乾隆时代,对外贸易的洋行有二十六家,其中最兴盛的十三家被称为“十三行”,这个名字也就成了对外贸易洋行的统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