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2)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


清代金镶东珠皇帝吉服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 4.26 厘米,座径 2.8 厘米
淡水珍珠能有这么大,殊为难得,但其珠光始终不如海水珍珠
在中国,从远古到上古时期,“玭珠”和“蠙珠”被广泛运用在礼仪服饰当中。换言之,上古的“珠”以“玭珠”和“蠙珠”为主。
“玭珠”又被称为“蚌珠”或“蜯珠”。在现代宝石学里,淡水珍珠产自河蚌,海水珍珠来自海水母贝。古人不知这种细化分类,只知珠来自蚌,并不分“淡水”“海水”。由此,我们也无法将蚌珠进行更细致地划分,但可推测其为更专业的术语,相当于现在泛指的珍珠。
02“明珠”与海水珍珠
从汉代开始起,文献里开始出现“明珠”。西汉成书的《淮南子》记载:“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这里的“明月之珠”毫无疑问是指蚌珠。由此可知古人已认识到“珠”与“明月”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但无法确定“明月珠”的属性。到了东汉,《白虎通义·封禅》中描述的“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则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明珠”就是海水珍珠。
这种认识的发展也与时代相符。“明珠”,在后来常被称为“合浦明珠”,产自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此地在汉武帝收复南越以后,被纳入汉朝的管辖范围,并成为当时“海市”(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它也是古代重要的海水珍珠产地,自汉代起就有朝廷官员为内廷担任采购。三国时期的东吴,朝廷为此专立官员,即朱(珠)官长。南朝《宋书》记载:“朱官长,吴立,‘朱’作‘珠’。”由此可见,“明珠”的产量巨大。这在古代中国少有。
03 古代的珍珠分级
南朝成书的《南越志》载有:“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珰珠;珰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名滑珠;滑珠之次为磊螺珠;磊螺珠之次为官雨珠;官雨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为葱珠。”明代成书的《天工开物》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补充。两者对比情况见表1。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