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5)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到了近古,珍珠变得稀少。东北是清代皇室的发源地,这里是传统意义上的“东珠大本营”。清代皇室曾将东珠当成朝廷典仪里的重要珠宝品种,作为帝后身份的象征。到了清代中晚期,东珠已不够用,皇室中出现大量假珠(故宫博物院里就有大量存留)。“假珠”多以料珠(玻璃珠)涂以鱼粉,仔细观察可见其缺少珍珠应有的晕彩和光泽。可由此推断:兴盛于明末江南的珍珠养殖技术,到了清代已近失传。

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


清代东珠朝珠(“香港苏富比”拍品)
05 “明珠”“真珠”“珍珠”之名的异同
在中古,“明珠”“真珠”“珍珠”之名大同小异,都是中古时政文化变迁的产物,仅在使用上略有差别,大量地出现在唐宋甚至元明之际的诗词里。下面,笔者将其追踪分类:一方面剖析它们当中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观察珠名在中古的沉浮流变。
在唐宋之际,“明珠”与“真珠”的出现概率相当。人们在使用时似乎也不是很严谨,常见互换。比如,文献中既有“明珠箔”,也有“真珠箔”;既有“明珠络”,也有“真珠络”。然而,这终究为少数,整体而言,两者的用处还是有所区别。“明珠”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为本地珍珠,常以珠宝原材料的形象出现,强调出处以及海量的计量单位,其名称中的“明”字,更令古人将其附会于“高质量”,并被一路引用到文字书画中。相比之下,“真珠”则是“空降的域外时尚”,在唐诗里多伴随“真珠裙”“真珠带”等奢侈品出现。“真珠”的“最大用户”是寺院,如苏州博物馆藏的“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真珠”由此也成为人们缅怀盛唐的符号象征。
“明珠”“真珠”之间的细微区别,还可从宋太宗的两句诗句里体会:其一是《逍遥咏》中的“走作真珠藏妙理,究推神室好相寻”,其二是《缘识》中的“圆似明珠照十方,或来或去寒无雨”。
经过人们的长期使用,“明珠”与“真珠”不仅有了区别,而且还拥有了各自的词语搭配,如成语“明珠暗投”等。宋代佛道融合,禅宗特别发达,禅林机锋旺盛,禅诗盛行。在这些诗词中,“明珠”与“真珠”的重复率颇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