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4)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清代嵌料石耳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 4.3 厘米
养殖珍珠在清代失传,清宫不得不用料珠充当珍珠使用
04 养殖珍珠的兴盛与凋敝
到了宋代,养殖珠开始出现。北宋成书的《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知人工养殖珍珠早在北宋就已出现,并被换上了“真珠”的称谓,大概应为淡水珍珠。

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


以造像殖珠的蚌壳
明初《格古要论》记载“天生圣像, 有蚌中生成观音像”, 由此推测,这种养殖技术在元末明初即已出现。这个时间节点处于宋明之间,可见当时的养殖珍珠的多样化
如果这个记载只是传闻的话,那么明代的《烂溪采珠歌》则是“实锤”了当时的淡水珍珠养殖场景。诗歌描述的地点是明末的吴江(江苏)。此时,珠名已变,换成了“明珠”。且看明人王叔承的名作《烂溪采珠歌》:“吴江之东双烂溪,日南合浦不足奇。采来溪蚌大于斗,明珠历历开光辉。炯如银河堕片月,群星错落流璇玑。绿珠含笑胡僧叹,走盘五色西摩尼。遂令长溪作宝市,竞抛禾黍穿沙泥。老渔泅波似野獭,儿童出没犹鸬鹚。岂无一人二人死,藏珠剖腹心相宜。粒珠可换米百斛,朝耕夕耨良苦为。是岁山西天雨黍,陇西地震山崩移。江南大旱珠岂无,金多谷少宁充饥。愚民易愚哲人惧,笑倚斜阳坐溪树。莫得良农半化渔,明年蚬蛤皆堪虑。”
中古之际,常用的珠名为“明珠”“真珠”和珍珠。它们产量巨大,可从东吴曾设置的“朱(珠)官长”中略见一斑。“明珠”的计量单位为“斛”,在诗文当中屡见不鲜。在宋诗里,“明珠”多以百斛、万斛出现,甚至以千万斛的计量出现时,宋人的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当时的珠制品亦不乏大件之作,流传下来的“明珠袍”“明珠袂”“明珠络衣”“明月帐”“真珠裙”“真珠履”“珍珠罗抹”等,都可证明其使用与计量单位相匹配。然而,作为有机宝石,珍珠成分为碳酸钙,摩氏硬度为3,不够坚硬。相比矿物宝石,它的珠光和颜色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消褪。在考古发掘中,曾出现这样的场景:墓主人的尸骨周围,有一层珠质粉末。这珠质粉末就是珍珠风化后的残留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