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7)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一对天然海水珍珠耳坠(“香港佳士得”拍品)
这是传统的波斯湾海水珠,颗粒大,珠光极佳
“明珠”来自大海,潮汐又与月亮相关,“明珠”也因此与月亮拥有了关联。拥有月亮般柔和光泽的“明珠”,是古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宝物。长此以往,“明珠”就被用来指代月亮:南宋词人张镃的《宿八尺月色陡明》中有“江天空想望,高下两明珠”;宋代诗人浦寿宬的《又渔父四首》中有“海光潋滟月团圆,一颗明珠落玉盘”。在张镃和浦寿宬的诗里,“明珠”皆指月亮。杨维桢的《上大明皇帝》是一首奉承诗,句首的“日”和“月”合起来为明,这是作者想表达大明皇帝的光辉如日月般二十四小时笼罩着神州大地。
“明珠”中的“日”“月”还有更深的含义,唐代道人吕洞宾的《绝句》中有“日精自与月华合,有个明珠走上来”,“明月”本来就有光亮的含义,这句诗只是将其点化。
在唐代,与“明珠”有关的热门成语“暗投明珠”被多位诗人咏唱在诗名中,如崔藩《暗投明珠》诗云:“至宝看怀袖,明珠出后收。向人光不定,离掌势难留。皎澈虚临夜,孤圆冷莹秋。乍来惊月落,疾转怕星流。有泪甘瑕弃,无媒自暗投。今朝感恩处,将欲报隋侯。”成语“暗投明珠”还可上溯自西汉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后来,“暗投明珠”被提炼成了“明珠暗投”。这个主题不仅在唐代被广泛咏唱,更延绵至宋明。在中古,人们对“明珠”在黑暗当中的表现特别感兴趣,此时,上古的夜光璧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夜明珠”或“明月珠”,虽然它们不一定是“明珠”,但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的意象。
“明珠”是光亮的,这个意象在宋代大行其道:北宋诗人秦观的《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中有“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北宋诗人张舜民的《鲸鱼》中有“我闻海上人,明珠可作烛”;南宋诗人王洋的《和曾谹父中秋前六日二诗》中有“怪底暑风浅,明珠照府寒”;南宋诗人喻良能的《次韵杨廷秀浣花图歌》中有“明珠炯炯照户牖,恍疑骊龙睡遗者”。在这些诗文里,“明珠”的光亮常常通过它周围的动词或形容词来反映,如“光”“烛”“照”“炯炯”等,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强调,甚至重复其光彩。
与此同时,这种“高大上”的意象被进一步虚拟化,变成了对诗、文、画作以及才能的赞美之词: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广支苏才翁挽词三首》中有“高才飞健鹘,逸句吐明珠”;南宋诗人王炎的《壬子春罗端长赠别》中有“敂门喜重来,新诗遗明珠”;宋代诗人张埴客的《句》中有“无双诗客到江干,愿借明珠一颗观”;元代诗人苏伯衡的《方壶云山烂熳图同胡士恭博士题》中有“上清羽士欣入手,珍重不减千明珠”;明代诗人陆釴的《明仲鸣治师召亨甫宾之同过得复字》中有“但喜有文辞,明珠动成掬”;明代诗人张羽的《胡廷晖画》中有“魏公家藏《摘瓜图》,妙笔奚翅千明珠”;明宣宗朱瞻基的《招隐歌》中有“屡下求贤诏,明珠宁无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