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9)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与此同时,佛教东传至中国,也在经历着翻译传播的过程。在两者互相影响之下,“波斯湾珍珠”获得一个带有佛教色彩的新名字——“真珠”。为强调其优良质量,史书上两次以“大”字冠为它的前缀,见表2。
表 2? 史书中的“真珠”

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


中古之际,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这也是“真珠”之名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期”。也就是说,“真珠”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后,立马就被推到了华美时尚的聚光灯下,成为时下生活的时髦点缀。在唐代诗词里,“真珠”的曝光率远远超过“明珠”,获得了诗人的反复咏唱。
在众多唐诗当中,出场率最高的珍珠成品为“真珠帘”,有时还被称为“真珠帘箔”和“真珠箔”,如李白的《捣衣篇》中有“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有“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有“美女争窥玳瑁帘,圣人卷上真珠箔”;杜牧的《帘》中有“谁见昭阳殿,真珠十二行”。在唐宋诗词里,“真珠帘”出现的场景为闺房或内阁,且使用频率很高,甚至还出现了较为固定的标准模式,从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中可以窥见这个特点。
2.服饰与“真珠”
在中古之际,“真珠”还曾作为服装留下光辉历史。在西方,“真珠”常见于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服装中,直到文艺复兴时还存留。在中国近古,“真珠”一般只用作纽扣。唐诗里为我们留下一些踪迹:白居易的《议婚》中有“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李贺的《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二月》中有“金翅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无名氏的《渔家傲》中有“云衫密缀真珠颗,玉斝金瓯连臂坐”;曹唐的《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府二首》中有“无因得靸真珠履,亲从新侯定八蛮”;贯休的《送郑阁赴闽辟》中有“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
从《议婚》可得知,在唐代的婚嫁习俗中,贫家女的嫁妆是没有“真珠”点缀的。由此而及可推断,使用“真珠”装饰的服装在富贵家庭中应为常见,其服装款式在后面的诗句中也有所体现:缀满“真珠”的云衫、“真珠裙”以及“真珠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