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11)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在大唐,贵族妇女热衷于在脸上贴带有图案的金钿,称为“花钿”。到了宋代,它转化为“真珠妆”,即在脸上贴“真珠粒”。“真珠粒”一分为二,呈平底的半圆形沾在眉心等脸上的显要位置。前文提到过,北宋已有养殖珍珠,它最初的形状可能就是这种半圆形,类似于如今的“马贝珍珠(Mabe)”,又叫“半圆珠”或“馒头珠”。
相比金银,“真珠”更有一种阴柔温和的美,将女性的脸部肌肤衬托得容光焕发,也十分符合宋代提倡温婉内敛的美学思想。“真珠妆”成为宋代宫廷时尚,也大概只有宫廷贵妇才有功夫打理,因为它终究不是很稳,大约仅适用于内廷的仪式,这点我们可从杨万里诗中的“真珠妆未稳”体会到。在室外有风的地方,诗人着实为它担心。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宋妇的至爱,因为它“溜脸霞”——有美肤的作用。宋妇对此花尽心思,她们在“真珠粒”的底部染以红色的胭脂或箭砂。
4.“真珠”一词的象征意义
“真珠”成为时尚后,其象征意义不断延伸。这种状况在唐代就已发生。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这样的描写:“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是水产品,本身又莹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因此早在唐代,诗人就将其代为“水、雨、露”,甚至成为眼泪的化身,这种指代一路沿用到宋代。
晚唐诗人罗邺的《题水帘洞》中有“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缀同”,这里的“真珠”是瀑布;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好事近》中有“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这里的“真珠”是眼泪;北宋词人苏轼《千秋岁》中有“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这里的“真珠”是露水;南宋词人沈瀛的《沅溪纱》中有“雨点真珠水上鸣。更将青盖一时倾”,这里的“真珠”是雨点。“真珠”的上述衍变,都启自唐代。
“真珠”变成美酒,是宋人的创新。在宋词中,“真珠”以美酒身份出现的比例最大,占到笔者所搜集的宋代诗词的三分之一。
宋代诗人晁公溯的《奉简汤子和》中有“家有百壶泉,色作真珠红”;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和微之药名劝酒》中有“真珠的皪鸣槽床,金罂琥珀正可尝”;南宋词人吕胜已的《满江红》中有“槽窄小,真珠滴”;南宋词人郭应祥的《踏沙行》中有“真珠百斛倾家酿”;南宋词人赵祟嶓的《进酒行》中有“小鬟春风花满头,堂堂一曲真珠喉”。
在这类诗词里,有相当一部分的标题如《和微之药名劝酒》和《进酒行》一样,以酒为诗。用“真珠”来替代酒的迷恋,在南宋达到高潮,诗人们似乎在潜意识之下将自己对国运的忧虑,发泄在酒的迷幻世界里,也因此留下许多有关美酒的篇章。这种文化现象与严谨的南宋理学思潮背道而驰,似乎也可能是精神压抑的结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