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13)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一方面,珍珠渐渐与“真珠”互通,另一方面,珍珠也拥有“明珠”一样的光泽,如宋代诗人巫山神女的《惜奴娇》中“有珍珠光照,昼夜无休息”。此外,珍珠还可以用于指代美酒,如宋代诗人高登的《多丽》中有“酒滴珍珠,饭钞云子”。由此得知,珍珠这个原本毫无特色的珠名已变得非常包容,变得拥有“明珠”和“真珠”之名的共有内涵。
在此过程中,道教对这个词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唐末吕洞宾和元代马珏皆曾用珍珠作诗。
到了元代,“明珠”“真珠”和“珍珠”之名在诗词里已呈三分天下的状态。
至明代早期,人们还热衷于使用“明珠”,从诗人王叔承《烂溪采珠歌》可略见一斑。到了晚明,珍珠已正式成为珠宝名称,从《天工开物》可知。
06 古今“稀有宝珠”
明末学者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里,有一条关于“珍珠”的释义,值得我们关注。“西珠出西洋,北珠出肃慎,东珠豆青白者出东海,南珠则今洛浦涠川蚌珠也。袁无华曰:自雷廉接交趾,千里六池,出断望者上,次竹林,次杨梅,次平山,至污泥下矣。《南越志》分大品、珰珠、走珠、滑珠、磊螺珠……非尽蚌出。陆佃曰: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鲛珠在皮,鳖珠在甲,蛛珠在腹,如意宝珠即鱼眼睛也。”
由此可知,在古代珍珠按产地分为“西珠(包括‘波斯湾珍珠’)”“北珠(来自东北黑龙江流域)”“东珠(推其为河北塘泺所产珍珠)”和“南珠(合浦明珠)”。作为宝石名,以前的“明珠”和“真珠”已经完全被融合到“珍珠”里去了。
《物理小识》这段释义的最后一句话,曾被不同时代的人引用,笔者很想知道它出现的语境。陆佃何许人也?他出生于北宋,博学,但许多著作已失传。终于,笔者在陆佃的《埤雅·卷一·释鱼》中一段关于“鲛”的释义里,找到了关于“珠”的描述:“鲛,海鱼也。状似鳖而无足,背文粗错,皮间有珠,可以饰刀。其子惊则入母腹中。盖龙珠在颔,鲛珠在皮,蛇珠在口,鳖珠在足,鱼珠在眼,蚌珠在腹也。”
这句话似乎不是作者首创,而是被引用来说明“皮间有珠”,尽管如此,依然可从中推断,古人在北宋时已知水产动物里并非只有蚌珠。最后的“蚌珠在腹”被很多引文忽略,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泯灭。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认为珍珠“非尽蚌出”,同样的观点也重复出现在他的《通雅》里,此外,还曾出现在清代的《觚剩及续编》里。在这部清代笔记的“卷二·昊觚中·羊珠”言及:“陆佃曰‘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鲛珠在皮,鳖珠在足,蛛珠在腹’,是知物类皆能孕珠,非独蚌也。”虽不可信,但如此异口同声,亦可见古人的认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