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珠面面观:“明珠”“真珠”“珍珠”的名称流变(10)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真珠”服装并非女性专用,“真珠履”似乎一直是男性用品,一直流行到五代。唐代,开始用“真珠”缝制大件服装。宋代,服装中出现“真珠”的频率大为减少,成为稀罕之物。
我们再看看小件的服饰,它们也可以算大件的珠宝装饰品:南唐诗人皇甫松的《抛球乐》中有“金蹙花毽小,真珠绣带垂”;唐代诗人张谔的《三日岐王宅》中有“翡翠雕芳缛,真珠帖小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效徐陵体赠更衣》中有“密帐真珠络,温帏翡翠装”;北宋诗人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中有“抹裙彩凤盘宫锦,插鬓真珠络贝多”;南宋诗人曹勋《西江月》中有“人占东风秀色,花笼宝髻真珠”;元代诗人董嗣杲的《天竺观音》中有“真珠璎珞鸳鸯殿,白玉屏风悲翠帘”。
唐代尚武,腰带十分流行,《抛球乐》里的“真珠绣带”大概就是一件比较华美的腰带,仅适用于贵族社交场所。《三日岐王宅》里的“真珠帖小缨”大概是一件微型的“真珠”璎珞式的服装,其主人是一位贵妃的女儿。《效徐陵体赠更衣》里的“密帐真珠络”是唐诗里发现的最接近“真珠”璎珞的成品,但它很大,更像“真珠”帘帐,而不是穿在身上的装饰品。
在中国文化的大众记忆里,“真珠”璎珞为典型的唐代饰品。有趣的是,它在唐诗里很少出现,并没有想象当中的规范。唐代物产丰富,宝物众多,诗人们忙得“眼花缭乱”,难以留意到这种“寻常物件”。在宋代,“真珠”璎珞在实际生活中反倒是频频出现。由此可见,宋代服饰的华丽程度不比前代,尽管宋代被称为“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在宋代,“真珠络”已大为缩小,仅作为寻常头饰,如“插鬓真珠络”和“真珠宝髻”。在当时,它们作为惊人的大件首饰,得以进入诗人的法眼。到了元代,“真珠璎珞”进一步减少,多出现在佛寺里,对比前代,带有强烈的缅怀心结。
是的,“真珠”带有盛唐烙印。五代和宋代的人试图抓住它的美,却只能在更小的范围之内攀附。
3.化妆品与“真珠”
在宋代,“真珠”成了一种昂贵的化妆品,也算得上是珠宝在化妆品方面的延伸:无名氏的《南歌子》中有“罗带宽腰素,真珠溜脸霞”;南宋张抡的《蝶恋花》有“点点胭脂,染就真珠颗”;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中有“真珠妆未稳,更着柳边风”;南宋诗人汪元量的《锦城秋暮海棠》中有“日照殷红如血鲜,箭砂妆粒真珠子”。
宝石作为化妆品,可追溯到新石器氏族社会的纹身(包括脸部)。这种遗制在先秦还残留在南方,如在楚地,它既是图腾的一部分,也有佑护的含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