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6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范伯格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其他的事情有关联。”
老师领着新生排队走进一间教室,让他们沿着划好的线席地而坐。学生们这时得知,他们的课桌椅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赢得。学生们打开文件夹,看到几页数学题目。这是KIPP的早自习时间,艾莉大步走向讲台,再次以班级名义欢迎他们。“作为一个团队以及家庭,我们的目标是,在座每一位都能上—大—学。”
“在KIPP,我相信你们。如果你努力学习而且行为端正,你们就能考上大学,过上成功的生活。你们会非常出色,因为在这里,我们非常非常勤奋,这会让你们变聪明。
“你们会犯错。你们会搞砸。我们也会。但是你们都会举止得体。因为在KIPP,每件东西都是自己争取而来的。一切都是靠争取的,一切都是。”
“现在坐在地板上,不舒服吧?想要桌椅吗?你们得学习。等你们表现得像个KIPP学生,就可以有课桌了。”
艾莉那双深褐色的眼睛扫过整个房间,寻找目光交流。学生们和艾莉对视时,目光中透着紧张和兴奋。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这里的纪律要求接近军事化标准,不过作用显著:孩子们参与其中,积极回应。
找出KIPP学生在这头几分钟接收到的原始信号,可以分为三大类:
1.你属于一个团队;
2.你们这团队一起生活在一个奇怪危险的新世界里;
3.这个新世界就像一座高山,在山顶等待你们的是大学。
这三类信号看起来非常独特。事实上却和任何一位巴西足球运动员、俄罗斯网球运动员可能接收到的原始信号完全一致,你只需把“大学”这几个字换成“成为罗纳尔迪尼奥或者库尔尼科娃”。正如芬博格常说的那样,“一切就是一切。”这听起来像是在说禅,但他真正表达的是KIPP执着于一致性——你身在KIPP,你是KIPP的一份子。他们不喊“各就各位——预备——跑”,而是喊“各就各位——预备——KIPP”。学生之间彼此互称“队友”。KIPP老师半开玩笑地称这个过程为“KIPP式催眠”。
2005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测量了164位KIPP初二学生的若干因素,包括智商以及五项检验自律性的测试。结果用于预测学生平均成绩的因素中,有关自律性的测试得分要比智商预测准确两倍。似乎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行为规范,而不是任何所谓的先天素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