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我们在一起|2023年编辑部私人书单·新书(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对这本书的喜爱还有一层私人原因。我之前试图写过小说,但又觉得虚构这项技艺实在太过神秘,从而放弃。是慕明的作品为我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也就是以庞大的资料库和阅读量为底,在逻辑的升维推演中,编写出兼具结构与诗意的故事。同名小说《宛转环》就是如此,晚明的士绅父女遇到一只玉环,内壁绘有细微的山川林泉,像莫比乌斯环那样实现了不同维度的时空转移,对应着中国园林的“琢空之法”。通过巧妙地布置风景,玉环变成了一园山林,进而能容纳广阔的湖海。
这个故事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也是一个慰藉——至少在此刻,机器只能学习并吐出已有的信息,仍无法像人那样找到分裂的体系之下万物的关联。可是谁又能说未来的技术就一定做不到呢?作家托卡尔丘克曾在诺奖的演说中提到,为了准备好讲述世界的高速转变,我们亟需新的隐喻、视角和寓言。慕明的小说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佳的范例。(推荐人 尹清露)
《呼吸秋千》
[德] 赫塔·米勒 著 余杨 吴文权 译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02
今年是我的赫塔·米勒之年。继2021年的“罗马尼亚三部曲”之后,今年又读到了包括《呼吸秋千》在内的三本新作(另外两本是《独腿旅行者》和《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并陆陆续续寻找到了最早出版于2010年的米勒译作。
《呼吸秋千》写的是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苏联劳动营的故事。当时,所有年纪在17-45岁之间的男人和妇女都被流放到劳动营,进行强制劳动,为重建被战争破坏的苏联出力。对童年的赫塔·米勒而言,法西斯、劳动营和流放是禁忌话题,大人们偷偷摸摸谈起,言语间充满恐惧。
17岁男孩奥伯克是《呼吸秋千》的主角,但与其说这是他或是苏联劳动营的传记,我们不如说这是赫塔·米勒为饥饿而写的传记。没有人写饥饿可以写得比她更好,每一个有关食物或无关食物的词,读出来都是饥饿的味道,是极度饥饿的人们吹熄人性火苗之前的影影绰绰。
如果说米勒把小说写成了诗,我猜不是她刻意选择了诗意的写法,而是只能如此写煤堆、铲子、面包、虱子,人才能活得下去,才能在呼吸秋千的摇荡里再多喘息一次,才能为了妈妈和回家备受折磨而不求死,才能为黑暗的历史写下多一个字的证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