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洋顾问竟然与北京有这么多剪不断的岁月和事迹!(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1912年3月,端纳应邀到上海担任《远东经济评论》主编,同时写作孙中山传记。他在那里认识了宋耀如等人。与此同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得势,在南北较量中,袁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政治中心转向北京,端纳也随即北迁。此间,他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辛亥革命前,端纳是坚决站在革命党一边的,但随着袁的崛起及西方对北洋政权的日益垂青,他开始持观望态度,对孙中山抱有疑虑,并逐渐靠向北京政权。1912年8月,端纳从沪上致信北京的莫理循,抱怨孙中山“政治不成熟”、“低能”云云,其语言之尖刻令人吃惊。1970年代,这封信被澳大利亚学者骆惠敏博士从浩瀚的“莫理循档案”中检索出来,他大感震撼:“人们认为端纳是中国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然而,该信却流露出他对革命党人的强烈敌视。”
端纳对袁世凯的态度显然受到了澳大利亚同乡莫理循的影响。当时,这位《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已就任袁的顾问,并向世界宣称“袁是中国的希望”。1912年至1920年,端纳与莫理循交往密切, 通信频繁。端纳移居北京,很可能与莫理循有关。事实上,莫理循的确邀请过端纳为北京政府工作,前者从《泰晤士报》辞职后,由老牌记者佛雷泽继任,端纳作为该报兼职记者,辅佐佛雷泽工作。
端纳定居北京,另一位影响者是美国商人孙明甫(Roy Anderson)。 孙是个在苏州出生的中国通,1911年他与端纳在在南京相识,二人成为好友,曾联手为革命军助力。孙于1913年任美孚石油公司驻京代表,与端纳分享北京总部胡同的一个院落。孙明甫操一口流利的汉语,精通中国文化和政治,甚至“比华人还了解华人”,对南北双方势力也能左右逢源。
端纳在北京的宅邸
1913年,来到北京的端纳身兼数任:他是《纽约先驱报》的驻华记者、《远东评论》主编,还是《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等报纸的特约撰稿人。大牌记者身份、辛亥革命中的名气以及与南方政权高层稔熟的人脉关系,使端纳甫入京都就融进了政界。他与当时政坛要人袁世凯、周自齐、梁士诒、顾维钧、蔡锷、莫理循、古德曼等都有交往。其中,财政总长周自齐对端纳尤其重要,二人交往甚密。端纳昵称周为“Old Joen”。与端纳亲近的政府官员都有西方留学背景,比如周自齐、顾维钧均为留美学子,彼此交往无语言障碍,还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端纳到京后很快就购置了一套房产,地点位于今东总布胡同24号,与北洋政府财政部长周自齐的宅邸同在一条胡同。周自齐为了出行方便,在东总布胡同修建了一条柏油马路,它被认为是北京首条柏油马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