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的“阴阳”关系(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那么,由此得出,人的身心的规律,和这个天地间的规律,是合二为一的。或者说人是属于这个天地间的一部分。在这个总的原则之下,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成为了经典中医的理论核心之一。另两个是在“天人合一”指导下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离开了“天人合一”为指导的“辨证论治”,很容易落入“方证对应”的以“(直接)消(除表面的、局部的、当下的)症状”为宗旨的思路去。
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表述方法上,就是古人说的“赋、比、兴”的手法。尤其是“兴”,是用事物的内在性质,内在规律来打比方,没有注释是很难看懂的。
因此,中国古代圣人在论述人体的时候,经常用外界的常见的事物,来兴起人体内部的正气和邪气的规律。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兴出人体“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四大过程;比如“风、寒、热、湿、燥、火”兴出人体六大功能(六气),六大功能过分时变成的六淫;比如“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等,兴出人体的五大方面(人体内的“五方”)。说的是外界,兴发出来的是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整个的“阴阳”不好论,那我用我所学的专业,人体的“阴阳”来说明。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懂了,外界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
可以看出,阴阳不是两种特殊的物质,而是对物质类型的概括。
第二,人体“阴阳”的关系
人体的“阴阳”关系,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的一段话来说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这一类的事物,特性规律是:藏精,进而在需要的时候,生发,输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这一类的事物,特性规律是,保卫外,经常巡逻,进而巩固使身体,使消耗的部分得以补充,使不缺失。)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收敛功能不能抑制过度发散的状态,血脉里的血和液流动起来就会薄而不厚,也就是血液里带的营养不够,从而流动过于快速。这时候,如果不用收敛的方法,反而继续用发散的方法,就会使病人产生狂躁的症状。);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如果运化输布的功能,不能化开过度收敛收藏的状态,就会造成五脏的功能互相竞争,谁气足想通出去,谁气虚被夺气,表里交通的通道被闭塞而不通。)”
所以说,阴阳是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关系也是两个方面:一个相生,一个相克。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的是“相生”的关系。“生”,就是“使……多出来”。因为两者在运化过程中,会有消耗,有消耗就要有补充。补充,靠的是“相生”。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承接的关系。所以经典中医说的“春夏秋冬”、“气血津液”,实际上也就是“消化吸收”两个方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