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机器人的爱一生不停”(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1982年,蔡鹤皋(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与董菲尔德教授在实验室合影
蔡鹤皋忘我的学习状态和聪慧的天赋赢得了董菲尔德教授的赞赏。回国前,导师又交给他另一项课题——声发射技术在磨削过程中的应用。
蔡鹤皋问老师:“这项研究有没有任何参考资科?”
老师回答没有。
蔡鹤皋又问:“那您有什么想法?”
董菲尔德说:“也没有,一切全靠你自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
当时,全世界没有人在磨削方面发表过关于声发射技术应用的论文。4个月后,蔡鹤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期刊上,圆满完成了任务。
坚持到底
“人民像养蚕一样供养我,现在我已经学到了技术,该是吐丝报答他们的时候了。”怀着这样的念头,1982年4月,蔡鹤皋回到了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留学经历让他萌生了做中国自己的机器人的想法,但当时社会上有种普遍的论调:中国人力资源如此丰富,甚至还有那么多人失业,哪里需要什么机器人。尤其是1978年日本广岛某工厂曾发生切割机器人事故,更是给机器人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安全隐患。
但蔡鹤皋认为,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跟进刻不容缓,这是实际需求,也是战略需要。他首先想到的是弧焊机器人,以解决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需求。确定想法后,蔡鹤皋立刻前往航天部做汇报,提出研制工业机器人的建议。
1983年7月,当时的航天工业部正式立项研制焊接机器人,并任命蔡鹤皋担任该项研制任务的总师,负责机器人本体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在哈工大机械楼一间狭小而潮湿的地下室里,蔡鹤皋和三名老师带着几名研究生开始了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我对机器人的爱一生不停”


蔡鹤皋(中)和学生在学校机械楼地下室机器人研究室调试机器人
1985年3月,蔡鹤皋接到了航天工业部的通知,要求弧焊机器人参加当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这意味所有工作需要在三个月内完成。
时间紧迫,蔡鹤皋带领4个助手在只有30平米的地下室日夜奋战。地下室不见天日,大家困了累了,就轮流倒在躺椅上休息。期间,蔡鹤皋因劳累过度,导致眼球血管破裂,整个眼睛除了黑眼球,其余全都是通红的。大家催促他去就医。医生说,没有特效药,必须好好休息。但考虑到工作,蔡鹤皋还是一头扎进了与机器人的“对话”之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