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锋读《娇惯的心灵》:偏执易感的心智与误入歧途的大学(8)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艾米·瓦克斯(Amy Wax),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2017年8月,瓦克斯与另一位教授合作在费城一家报纸上发表题为“为我国中产阶级文化的崩溃而付出代价”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据说犯了学术界之大忌的话:“所有的文化都不平等。或者说,至少有些方面,比如说让人们做好准备,生活在发达经济体中而能有其所能,不同的文化是不平等的。”(149页)
一个星期后,宾夕法尼亚大学五十四名研究生和校友发表联合声明,指控瓦克斯教授的文章体现出“异性恋、父权制、基于阶级的、白人至上的邪恶逻辑”,同时要求大学校长就瓦克斯本人的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展开调查。与此同时,瓦克斯在宾大法学院的三十三名同事也群体相应,公开向瓦克斯发难。
大学何以误入歧途?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如此扭曲?《娇惯的心灵》的两位作者给出如下六条解释线索,这些线索在客观上彼此交织,相互强化:①美国社会愈演愈烈的政治极化;②近些年,美国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症呈迅速蔓延之势;③中产家庭父母们对孩子过度呵护、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④互联网世代的孩子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补习班占据,他们自由玩耍、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大幅压缩;⑤大学官僚机构不断膨胀,校园安全注意、维稳思维促使其全方位介入学生事务;⑥以结果平等为导向的社会正义观念日益取代“相称-程序的社会正义”,为了照顾某些身份群体的自我感受,不惜牺牲基本的程序正义。
政治日趋极化,党派敌意日深,左右两翼彼此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从公共媒体到社交媒体,纷纷依据各自的意识形态立场选边站,更使双方在情感上不断两极分化。政治生态的扭曲,带来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的畸变。在校外右翼势力的声援下,先前在校园里噤若寒蝉的右翼组织开始抬头,并与左翼势力渐成对峙之势,加之面对汹涌舆论和公开的情绪对立,校园领导层缺乏决断意志,面对冲突往往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教授的任何在措辞上有失慎重的言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爆发点。
进入2010年代,美国青少年患抑郁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调查显示,在每天与社交媒体打交道的“互联网世代”中间,心理疾病愈演愈烈,自杀率更是高得惊人。从2013年至2017年,随着“互联网世代”成为大学的主体,偏执易感、情绪推理、脆弱人设、安全主义,使得大学校园经常沦为社会舆论的沸点和不满情绪的发泄口。
青少年心智脆弱晚熟,这与中产阶层父母新的教育方式也不无关联,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栽培,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的过度监管,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养成自己克服脆弱所需要的韧性。随着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安全主义思维方式也随之被带进大学校园。对互联网世代来说,一方面,他们每天独自面对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学校和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变本加厉,他们很早就开始为孩子将来能进入更好的大学拼尽全力,为积攒更能吸引大学招生官的漂亮履历争分夺秒,孩子们自由玩耍时间被层层加码的功课占据,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游戏扩大见识,通过与人交往开阔心胸,培养社交技能和面对压力的韧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