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锋读《娇惯的心灵》:偏执易感的心智与误入歧途的大学(10)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大学探索真理,传授知识,弘扬学术,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激发学生认识真理,热爱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前提在于自由探索。为此,大学需要切实保障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对于公众的愤怒,舆论的汹涌,大学应当未雨绸缪,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明辨是非,而不是自乱阵脚,被舆论沸点裹挟,针对任何干扰正常学术活动和学术秩序的蛊惑行为,大学当局应当具备足够勇气对之坚决说不。
精英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应多招收那些素质全面、性格成熟、人格独立的申请者,而不是那些在填鸭式教育中被塑造成的考试机器。
对于大学自身来说,不仅要确保师生在种族、性别方面的多元性的同时,更要确保“立场的多元化”,避免某一种政治立场在大学定于一尊。在大学里,无论是教授还是青年学生,围绕特定论题发生冲突、争议和论辩,应是校园生活的常态,应从容面对,学会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彼此驳正,而不是相互攻讦,更不应沦为人身攻击。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智性的谦卑,学会换位思考,养成开放心智,推己及人,以礼相待,而不是非敌即友,非黑即白,拉帮结派。
无论情势怎么改变,追求真理,应当是大学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两位作者坚信,只要大学能够坚持上述改革之道,理想的大学并非遥不可及:
这里有一所大学,它把探索的自由作为使命所在,选拔那些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从建设性的争论中学习,然后画出一个将整个大学都包括在内的圈,其中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知道他们在人身上是安全的,也明白他们就是这共同体的一分子,那么这样的一所大学,才是教授的家园、学生的乐土,以及社会的福音。(363页)
这样的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赖以立基的根本福祉,而且是一种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灯塔。175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给塞缪尔·约翰逊的一封信中,富兰克林这样写道:
对公共福祉来说,重中之重莫过于培养和教化青年的智慧和美德。在我看来,人的智慧和美德,才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源泉:其势能远远超过任何财富或武器,因为一旦为无知和邪恶所控制,金钱和武力往往只会带来毁灭,而无法保障一个民族的安全。(373页)
在举国上下群策群力,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们新世纪主要奋斗目标之一的今天,什么才是中国大学应当始终持守的初心使命?中国大学在继续将助力大国崛起作为自身无可推卸责任的同时,是否需要成为更为根本的精神垂范的载体,承担更为深远的文明庚续的使命?我们的大学离这样的期许究竟还有多远?现实中,我们的多少努力非但无助于接近这一期许,反而与这样的期许渐行渐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